2018-07-26
贵州日报:交流周已融入我的血脉——访十一年亲历者刘宝利
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帷幕已徐徐开启,如果要找一个从头至尾的亲历者、组织者、参与者、见证者,或者说,找一个对这一重大活动抱有最深情感、投入最大精力、期待产生最好结果的一个人,他是刘宝利。刘宝利今年65岁,这个年龄已经是在家颐养的年龄,可他因为交流周,这些年一直在奔忙,并且可能还将持续下去。刘宝利退休前是教育部国际司巡视员,国际司主办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有很多,但他投入交流周的时间最长、情缘最深。这样的精力投入和情感投放,刘宝利自己也未曾料到。他记得2008年第一届交流周,记者问为什么是贵州时,他作为新闻发言人忙中作答说了三个原因,一是贵州是少数民族省份,多彩文化魅力与东盟相近相通;二是贵州教育对外开放的潜力和空间都比较大;三是贵州的生态和气候优势明显。这个官方解答完整又完美,但他坦言:“其实,当时我自己心里也犯嘀咕,也有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是贵州?可11年走过来,我觉得就应该是贵州。贵州作为交流周永久举办地,用实际行动、实在业绩,让所有担心如风中纸屑般消散了。”说起教育,刘宝利有感性的一面:“教育让人柔软。我在贵州认识的很多领导和朋友,让我对贵州心生敬意,对交流周难以割舍。”他说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