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周】贵州日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新起点上开创新未来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7-31浏览次数:665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李建军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第二个50年的起步之年。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东盟周”)作为当前我国唯一的面向东盟的人文交流高端平台,理应以此为契机,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搭建“民心相通”之路,共创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未来。
 “东盟周”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东盟周”正站在中国和东盟关系发展的新起点上。当前,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已从“黄金十年”步入了起点更高、内涵更广、合作更深的“钻石十年”。截至2017年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达5148亿美元,中国连续9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7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互派留学生总数超过20万人,人员往来超过4900万人次。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的更加便利和利益取向更加趋同,需要双方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围绕合作共赢的目标,不断深化教育交流,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
 “东盟周”正站在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上。进入新时代,我国已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教育对外开放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教育全球性问题不断凸显、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改革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有序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合作,是向世界分享中国理念、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必然选择,是当代中国教育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东盟周”正站在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新起点上。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已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之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里“民心相通”是前提和根本。人文交流特别是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面向人类的未来。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趋势,从顺应全球教育发展潮流、推进区域合作创新出发,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使全球人文治理变革步入机制化、质量化发展轨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一带一路”建设为“东盟周”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将“东盟周”打造成更高水平的国家与区域间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显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全球治理理念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引领下,近年来“东盟周”强化了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之间展开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形成了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校长论坛、青少年文化节和学生夏令营等制度化的长效交流机制;涉及中国—东盟域内及域外高校在科技教育普及、文化传承、卫生教育培训、体育教育训练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合作领域从高等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包含学术研讨会、教育资源会展、专题培训班等多样化的内容。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将“东盟周”打造成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交流合作平台。为构建“一带一路”专门人才支撑体系,“东盟周”组委会及相关单位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未来五年内将向亚非发展中国家提供十万个培训名额”的要求,强化既有的“10+1+N”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模式,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拓展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各方加强合作以培养适合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才的目标,通过专门设立奖学金等政策鼓励双方人才的互访和留学,积极建设“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科教基地等措施,扩大“东盟周”的品牌效应,实现多方的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将“东盟周”打造成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平台。为满足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需求,以“东盟周”主题论坛为主要载体,各参会单位不断优化中国和东盟十国在教育、文化、体育、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语言互通、扶贫合作和传媒交流等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升文化交流水平。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将“东盟周”打造成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转化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各国(地区)高校与企业展开合作,协同建设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创新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利用既有的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等合作平台,实现师资及设备资源共享,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和技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实现双赢或多赢。
 
“东盟周”如何开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美好未来
 “东盟周”须坚持深化中国与东盟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为立根之本。“东盟周”是当前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主要平台,其旨在全力推动中国与东盟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人文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广西南宁和云南昆明等其他面向东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平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切实做好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相关机构交流合作的牵线人,站在全球视野和全球责任的高度,为各方在各领域开展多样化合作、持续性合作、创新性合作提供顶层设计和交流平台等方面的支持。
“东盟周”须注重把民心相通作为基本着眼点。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让“东盟周”在东盟各国家喻户晓、让东盟各国青少年对中国心向往之是我们的目标。让各国人民分享到合作带来的红利,形成万众参与、万众分享的合作新局面。
 “东盟周”须致力于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要及时把握中国政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时代机遇,坚持开放带来进步、共享带来机遇的理念,为多方共同建设高端教育资源、共同培养高水平人才、共同推进科研攻关提供更多支持。
  “东盟周”须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战略对接。我们要充分认识国际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着眼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需要,为各方落实“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优质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