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广大农村焕发崭新面貌的时代浪潮中,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推出“我的驻村故事”栏目,让我们跟随驻村干部坚实的脚步,走进这些温暖而动人的驻村故事,感受那份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炽热情怀。
个人简介:先久坤,中共党员,贵州赤水人,资源与环境硕士,音乐学院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2025年派驻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黔龙村驻村工作队员。
贵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先久坤)清晨的黔龙村还裹着一层薄薄的雾霭,我正骑着电动车往村内四季坪组赶路。路过村委会对面的周阿姨家时,她正在准备晾晒花生等作物,瞧见我,立刻扬起笑脸,用亲切而浓厚的松桃话喊道:“毛弟(松桃方言:弟弟),这么早去哪里呀?吃早饭没?先来吃碗洋芋不?”
我笑着回头摆摆手“不吃嘞嬢嬢,我先去下队,你们吃!”
回想驻村三个多月以来,这已与5月份初到这片土地截然不同,当时可不是吃洋芋,而更多是“摆脑壳”。
初来乍到,“学生娃”遭遇信任危机
2025年5月29日,我被组织派驻到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黔龙村担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历时近五个小时,摇摇晃晃的大巴从贤正楼达到松桃县政府,在县政府开完会后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才到达乌罗镇,在乌罗镇政府与镇上工作人员大致了解相关情况后,就在党建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黔龙村。
到达黔龙村时已是傍晚,村民们都已劳作完在家休息,黔龙村老村长、现副支书老喻在村委会等待我的到来。在村委会简单放置行李后,喻支书就带着我在村委会附近转了一圈,跟我讲了一下黔龙村的基本情况,同时向附近村民们介绍:“这是我们村里新来的驻村干部,贵大来的。”我跟着喻支书后面不停地给村民们点头打招呼。
由于我长相显小,浑身又干劲满满,书生气未脱。在我走过之后,隐约地听到人群里的小声嘀咕:“哟,来个学生娃崽哦,怕是来镀金的咯。”“细皮嫩肉的,能搞哪样事嘛?”甚至有老人“摆脑壳”,我回头看到那眼神里的怀疑,像一根小小的刺,扎得我生疼。
我知道,在这片土地上,信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老百姓最实在,他们不看你学历多高、话说多漂亮,就看你能不能办实事、解难题。
叩开“心门”,从一件件小事做起
要打开工作突破口、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那就必须要脚踏实地、从一件件小事做起。
村里很多老人的养老金资格认证,需要手机APP操作。年轻人外出务工,这些留守的老人对着智能手机一筹莫展,甚至有好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我就拿着花名册,根据上级部门反馈的名单,和支书一起,一家一家上门。“老辈子,来,眨眨眼……对,再张张嘴……好嘞,认证成功啦!要得嘞!”从村头到村尾,我成了老人们的“人脸识别仪”。
今年夏天由于多发降雨,同时伴有大风,村内部分村民玉米在收获前被风吹倒,导致玉米受损减产,听着微信联络群里村民发的视频里哽咽的声音,心里百感交集。我立即向村“两委”和镇政府报告请示,寻求帮助。我与村支两委一起走入受损村民家中、田间地头核实相关信息,并上报情况,争取保险公司定损,减少村民损失。
谁家娃崽想咨询大学相关问题,找我;谁家地头起了纠纷,我也跟着村干部去调解……我不再坐在村委会里,而是天天在村里“转悠”,田坎上、餐桌旁,都是我办公的地方。慢慢地,叫我“毛弟”的人越来越多了。那一声声“摆脑壳”的叹息,似乎也渐渐听不到了。
啃下“硬骨头”,走进村民“深处”
在村内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94户360人,而我个人包保的有8户25人,其中小奇(化名)一家最让我百感交集。小奇今年刚上初三,母亲改嫁,父亲因特殊原因不在身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上一学年因为个人问题在矫正学校就读了一年。
新学期伊始,小奇给爷爷奶奶说个人成绩不好,不想继续上学了。小奇爷爷立即给我打电话,电话中近七十岁的爷爷着急得话都说不出了,我立即赶往他们家。初次见到小奇,一个人蹲坐在柴火堆前,眼神空洞地看着地上,对我爱答不理。奶奶在一旁絮絮叨叨,也说不清个所以然,一直念叨:“我们这家庭也不好,你这娃咋这么倔呢,咋一点都不想想我们老人呢?”我看小奇脸色不对,我便叫小奇去镇上转转,逛逛超市。
一路上小奇都局促不安的,到达超市我让他自己去选,他小声嘀咕着说:“你随便拿嘛,拿点便宜的就是。”我拍拍他肩膀,让他放心大胆自己选,最终他也仅拿了一点点东西。在回去的路上他才小声跟我说:“其实不想上学除了因为自己成绩不好之外,还有更多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一直上学的话爷爷奶奶会给他零花钱,会增加家里的负担。”听到他这些话,我心里大概就有了谱,我理性地给他分析了现在他上学和不上学的利弊,并用此前工作中的一些学生案例鼓励他。
在把他送到家之后,看到他家里有一双年久破烂的篮球鞋,我问他平时是否喜欢运动,他跟我说:“之前很喜欢运动,喜欢打篮球,但自从上学期过后篮球找不到了,就没有再打球了。”听完我便和他相约,晚上我在村里篮球场等他,带着篮球陪他打球。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没事的时候就到他家附近转转,看他没事的时候就带他打篮球,我也把我的篮球赠送给他,跟他说自己想运动的时候就自己来篮球场动动。后面在村指挥长和村支两委的再次上门动员中,小奇态度有所改变,表示自己愿意复学。在离开他们家时,小奇对我说:“坤哥,我这次回去上学一定好好表现!”我和他击了个掌,这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心怀热忱、脚下沾泥,传递爱与真情
驻村百日,收获千万,从矮地榨到高地榨、三岔河到水源头,逐渐黝黑的皮肤,电动车扎爆的车胎,下队被蚊虫叮咬的红包,都是和学校不一样的体验。在和村内老同志交流时,老同志激动地跟我说:“谢谢你啊毛弟,从这么远来我们村,你是好样的!”每每听到这种话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事成了,不白干!
在暑假社会实践期间,我积极与各实践团队联系,为他们对接联系政府相关负责人,乌罗镇敬老院老人们在观看电气工程学院同学表演的用电安全科普情景剧后,开怀大笑;音乐学院的同学在给村内小学的小朋友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未成年人保护美育课后,欢声雀跃……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 —— 原来,乡村振兴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它是帮老人认证时的耐心,是劝孩子上学时的坚持,是灶台上那一个个冒着热气的洋芋,是从 “摆脑壳” 到 “毛弟” 的称呼转变里,藏着的最质朴的认可。
黔龙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还很长,目前我做的依然微不足道,但百日驻村经历,让我认识到:只要把心扎进泥土里,用真心换真心、真情换真情,就一定能听到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回响。我这位贵大来的“毛弟”,将继续在这苗乡深处,书写更多贵大人关于乡村振兴奋斗和真情的故事。
编辑:庞爱忠
责编: 李旭锋
编审: 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