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云开:心光映激光,传承照前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9-08浏览次数:10

【人物名片】巫云开,现任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微纳光子学、光电功能材料及先进激光器件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在教学方面积极进行创新探索,近日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中级及以下组一等奖。


贵大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封雨洁 王静雯)“当我知道我获得一等奖时,我其实没有太多的喜悦,而是如释重负,”巫云开,这位年轻的教授坦言。

这份释然,源于漫长的等待与不确定性。“通知我们去领奖时,我们知道获奖了,但不知道是几等奖,心情很忐忑。”巫云开回忆说,“直到颁奖典礼开始,看到前排的三等奖获得者率先上台,再到二等奖颁发完毕,我们才开始猜测自己获得了一等奖……”

拿下一等奖后,这场持续数月的赛事终于画上句号,所有的猜测、焦虑和期待都在那一刻尘埃落定。对巫云开而言,这份全国一等奖的荣誉,不单纯是个人成就的象征。它背后凝聚的是一支默默奉献的团队力量,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育人理念,更是一段从自我怀疑到自信绽放的心路历程。

攻坚克难赛程路,戮力同心团队情

巫云开的教学创新大赛之路始于贵州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在那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后,教师工作处的教练老师发现了他适合参加教学创新比赛的潜力。然而,面对这些更高规格的赛事时,巫云开内心充满忐忑。“我当时觉得自己需要更多沉淀和积累,很怀疑自己能否代表学校参赛,会不会浪费名额。”

但校内的领导和同事都一直给予巫云开鼓励和支持,即使在有专家直言“巫老师不一定能走得很远”时,教师工作处处长陈莉琼却坚定地表示:“我觉得巫老师肯定可以走得更远。”这句强有力的认可,给了巫云开坚持下来的动力,一直陪伴他走完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征程。

在备赛过程中,巫云开的教练团队全心全意地帮助巫云开打磨每一个细节。团队的支持无微不至,从省赛前的西服穿搭、领带系法、上台鞠躬姿势,到体态语态的细节打磨,团队都邀请了专门的礼仪老师进行指导。他的主教练唐晓玲更是细心,一页一页地帮他核对PPT,逐字分析他的讲稿,帮助他练习了数十次现场答辩。巫云开感慨道:“在其他高校的老师独自备赛时,我们有一个团队相互支撑,这种感觉真的很温暖。”

这种毫无保留与无微不至源于我校团队一种特有的传承机制,“他们不是专门的教练,而是往届获奖的选手联合起来,用自己的经验反馈给新一届参加比赛的老师。”巫云开解释说,“比赛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比较个人的比赛,后来才发现团队给予我的支撑是无比巨大的,但他们却一直默默无闻地站在角落里。”

理念创新遇难点,回归初心润课堂

备赛过程中,巫云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众多专家意见中保留自己的特点。学校组织了大量校内外专家指导,巫云开也专门前往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请教。然而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视角,甚至多次面临是否要把之前的努力全盘推翻的困境。

有一段时间,巫云开迷茫了,却在一次校内训练中被教练团队的安海燕老师点醒:“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特点。”安海燕认为,巫云开最大的优势是青年教师独有的感染力、冲劲和故事感,而过多的修改反而让他失去了这些特质。这番话让他决定回归初心,保留自己最初的故事线。

“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难学懂、难理清、难应用的问题,走向知识可触、学习有径、创造有为”是巫云开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他本次比赛所做创新的基点,他也把这句话放到了比赛现场汇报的收尾。针对“难学懂、难理清、难应用”的三个问题,他分别匹配了模型共创、体系重构优化和实践应用的方法,最后通过跨学科协作进行融合。

这种设计不同于大多数选手从内容、资源和方法创新入手的汇报方式,而是直接回到学生层面,故事性更强。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技221班学生张凰表示:“巫老师擅长‘把抽象理论和生活场景打通’。他不会让知识停留在公式和术语里,而是让我们能看到知识在现实中的对应场景,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导方式,能让我们更快抓住知识的核心。”

在《激光原理》这门课程的激光加工环节,学生们第一次接触仪器时的兴奋和激动被摄像头真实记录下来。课堂上学生们永远保持积极与专注,课后的反馈也给了巫云开持续的动力。有些学生提出脑洞大开的问题,这些都促进他思考备课未涉及的问题。“学生的认可带给我的成就感,甚至高过获得奖项,”巫云开说,“这种成就感是我站在台上最大的支撑。”

荣光鞭策前行志,薪火相传育新人

获得全国一等奖后,巫云开也感到更大的压力和动力。“别人可能会觉得这门课肯定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对课堂有更高期待。”他计划将教学比赛中展示的创新点和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地实施,让每个知识点的讲授,每一堂课的发挥,都配得上“全国一等奖”的称号。

同时,他也意识到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激光原理》课程涉及的光电信息领域发展迅速,每年都有大量新发明、新论文涌现,需要不断融入教学过程。“今年是一等奖,但明年、后年可能就会落后于时代”,巫云开表示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传承的责任也已经在他的规划中。他希望能建立更加制度化的传帮带机制,让获奖教师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系统性地传递给下一代青年教师,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创新生态。

经历了整个备赛参赛过程,巫云开最大的感悟是教学创新绝非一人之功。这些支撑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反馈欲望。赛后,他不仅想将比赛中获得的教学理念反馈到自己的课堂中,更希望有机会像自己的教练一样支持新一届的青年教师,“我想把我遇到的坎坷、自我怀疑和最终相信自己的心路历程分享出来,鼓励其他老师和选手。”巫云开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种“站在角落里”的支撑力量,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未来,他将继续以“心光”点亮“激光”,照亮更多学生的求知之路,也照亮更多青年教师的教学创新之旅。教学相长,传承不息——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光芒。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