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达:以战略思维破教学之局,凭赤诚之心育时代新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9-08浏览次数:10

【人物名片】杨达,现任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政治学与行政学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负责人、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近日,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正高组一等奖。

贵大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程媛媛 潘存梽)他,是贵州大学的“宝藏导师”,用战略思维让枯燥课程焕发生机;他,是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得主,以“无标准答案”的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从打磨《国际战略学》到搭建“一带一路”课程体系,从深耕科研到斩获国家级荣誉,杨达用十年教育赤诚,既教专业知识,更育时代新人,成为学生口中“如沐春风”的良师。

战略课堂融生活,创新教学破枯燥

2015年,杨达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怀揣教育赤诚入职贵州大学,2017年开始《国际战略学》教学任务。这门曾让学生觉得内容本身可能比较枯燥、与生活距离远的课程,在他的打磨下逐渐焕发新活力。

“《国际战略学》不仅要传专业知识,更要教‘战略思维模式’,让它落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只有思维工具为学生所用,才能激发他们独立分析意识,培养扎实创新能力。”杨达说。

“以学生为中心,用有趣的教学形式拉近距离,让课程有价值无隔阂。”是他执教多年的核心理念。课堂与考试中,他摒弃填空、选择等传统题型,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讲军事内容时结合学生职业规划,论国际局势时关联企业出海需求,析战略思维时指导学业规划,让“遥远战略”变得可知可用。

“杨老师的开放式提问,让我们的回答在课堂上无论对错,没有标准答案,让我们在活跃氛围里轻松地获取知识。”贵州大学2019级政治学硕士研究生李金兰回忆。作为她本硕阶段的导师,杨达将开放式教学贯穿周期性作业、课堂展示点评、主题汇报等环节,既练思维又提专业。

如今已是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的李金兰坦言:“杨老师的课不仅教知识,更引人生,我现在会把在杨老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我的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在他身上学到的大局意识、细心严谨、积极乐观也让我在工作中做出许多成绩。”

此外,杨达还在课堂补充前沿科研内容,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搭建服务“一带一路”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科研”互构式课程思政教学法,形成“浸润式”教学模式。在他负责的政治学与行政学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中,学科交叉培养与实践导向教学是鲜明特色——通过“教学-科研”互构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真实项目,为国家培育国际战略领域人才。

多职协同显担当,攻坚克难创佳绩

身兼数职的杨达,每天要应对行政、教学、科研多重任务,却总能找到平衡。“行政与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时间可以融合。”他习惯用每晚9点到12点的黄金时间进行深度思考,专注攻克教学与科研中的难题。

从去年9月开始备战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更是考验了他的多职协同能力。从校赛起,他开启“备赛+工作”双线模式——比赛让他的课堂教学更具结构化与系统性,反复打磨细节。他坦言:“在备赛过程中虽然累,但却不讨厌这种感觉,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和调节自我的过程,和团队伙伴们一起为目标奋斗,很充实。”

备赛之路并非坦途。文科竞赛没有固定的标准,专家们的意见常存差异,甚至前一位专家认可的内容被后一位专家推翻的情况也不少见。面对这样的挑战,杨达坚持核心教学理念,筛选有价值建议融入课程设计:“不能全盘吸收专家建议,否则会丢了自己的特点。”

这份坚持背后,是学校支持与团队陪伴。备战期间,校领导、教师工作处、教务处等部门高效协同,校内外专家悉心指导,团队教师齐心协力。“很久之前我喜欢‘单打独斗’,但是这次我真切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乐趣,也看到了贵大教师群体迸发出的生机与希望,觉得倍感责任和使命重大。”杨达感慨。

“杨老师在教学、科研上都很优秀,在团队里统筹全局,带领我们优势互补,让团队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副教授陆广济说。2021年,由杨达牵头,副教授王勇、陆广济、唐欢联合申报的课程《国际战略学》,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至今仍是贵州大学唯一获此殊荣的本科课程。

从2020年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稚嫩”,到此前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三等奖,再到如今斩获一等奖,杨达一步一个脚印,在比赛中成长,更将收获反哺日常教学,持续提升课堂质量。

寄语传情守初心,薪火相传育新人

“来贵大接近十年了,贵大相当于我的第二母校,这10年的时间里我成长很快,遇到了很多好领导、好伙伴,也获得了很多成长的机会。”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大赛的出征仪式上,杨达的话里满是感恩。这份感恩与责任,化作他投身教育工作的动力,让他在育人路上坚守初心。

执教、科研多年,杨达收获的不仅是荣誉,还有深厚情谊。课堂上,他与学生平等交流,用幽默打破代沟,耐心倾听00后学生的新想法;团队中,他与伙伴并肩作战,在讨论打磨中结下友谊,感受教育工作者的纯粹与热忱。

“杨老师带领我们凝聚成区域国别领域的强劲力量,为学校的学科建设、贵州涉及国际合作的项目贡献智慧。”陆广济说。

而在李金兰心中,杨达既是导师也是兄长、朋友:“遇良师如沐春风,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达哥是一个宝藏导师,感恩遇见。”

2024级政治学硕士周怡凡也说:“杨老师性格平易近人,他平等待人的真诚,严谨认真的态度,都让我们敬佩。在他这里,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发光发热、挺直脊梁的机会与平台。”

生活与学习中,杨达始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帮助学生——改论文时逐字逐句讲解,教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生活叮嘱学生关注身心健康,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

谈及对青年教师的寄语,杨达结合自身经历建议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们应该先养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去‘卷’、去‘拼’、去奋斗。”

载誉归来,杨达仍坚守贵州大学教学科研一线。他以战略思维创新教学,用赤诚之心培育新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让他们以专业知识、战略眼光服务国家发展。他的坚守与付出,如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发展注入不竭活力。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