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广大农村焕发崭新面貌的时代浪潮中,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推出 “我的驻村故事” 栏目,让我们跟随驻村干部坚实的脚步,走进这些温暖而动人的驻村故事,感受那份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炽热情怀。
个人简介:鞠绍林,贵州大学招生就业处信息管理科科长,2022年6月-2025年6月派驻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永丰街道必克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派驻期间,必克村2022年入选第二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荣获“2023年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用心打造基层组织队伍,荣获“2023年黔西南州人才工作先进个人”;积极发展村级产业,必克村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1.05万元增长为2024年的1.58万元。2023年-2025年任贵州大学驻贞丰县工作队队长,为贞丰县建立三个科技小院。
贵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鞠绍林)2022年6月,我被派驻黔西南州贞丰县必克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初抵必克,宁静质朴的村景吸引了我。那里青山连绵,村舍错落,田间农作物随风轻摆,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然而,美景背后却是村民世代面临的贫困难题。
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与村民们的日常交谈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于增收致富的急切渴望。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收益微薄,难以支撑起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带领大家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之路,成了我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经过一番深入的调研与思考,我总结了必克村前期农业项目失败的原因,结合必克村温润的气候、充足的劳动力等优势,最终将目光投向了种桑养蚕产业。为了让这个想法落地生根,我积极奔走,与村“两委”成员反复商讨,并引导村民王鹏诗作为该项产业的带头人,优先解决场地、技术和销路三大难题,确保村民们放心投身到新产业。
场地方面,经过多次和上级部门的协商,我们最终在本村选址,征用工业建设用地100亩,通过协调东西部协作项目获得产业专项资金450万,最终建成蚕房13个,小蚕共育车间一个,总面积6600平方米;桑蚕示范区种植桑叶1480亩。
在技术支持方面,我联系贵州省农科院蚕科所和贵州大学农学院,最终达成合作。蚕科所的专家们不辞辛劳,屡屡亲赴必克村,深入田间地头与蚕房之内,全方位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他们耐心地手把手教导村民们,如何甄选优质桑苗、科学种植桑树,涵盖土壤改良、施肥灌溉乃至病虫害防治的各个环节。在蚕宝宝的养殖过程中,专家们更是时刻关注着蚕的生长状况,为村民传授精准的温湿度控制技巧、合理的桑叶投喂方法以及有效的蚕病防治措施。贵州大学农学院的师生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的理念,与村民们共同探讨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效益的方法。得益于专家们的鼎力相助,我们在村中成功建立了黔西南州首个新品种小蚕共育车间。小蚕共育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集中专业化培育小蚕,可以更好地控制环境条件,减少蚕病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小蚕的成活率和健康状况。这一举措不仅为村民们解决了小蚕养殖技术难题,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强了大家发展养蚕产业的信心。
技术问题解决了,蚕茧的销路问题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间。我积极与外界沟通协调,寻找可靠的收购商。经过多方努力,我们成功与贵州德枫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与我们签订了蚕茧收购合同,承诺以合理的价格收购村民们产出的蚕茧,而且每年的收购价格都有一个保底价格,这个收购合同让我们的村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让村民们无须担忧市场风险,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种桑养蚕的生产中。
欣喜之余,产业发展初期的困难和挑战也接踵而来。记得有一次,部分村民养殖的蚕宝宝突然出现了食欲缺乏、身体虚弱的症状,大家心急火燎,纷纷向我求援。我第一时间联系了蚕科所的专家,专家们迅速赶到现场,经过仔细观察诊断,发现是由于蚕房的通风条件不佳,导致室内空气湿度偏高,滋生了一些病菌,影响了蚕宝宝的健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立即组织村民对蚕房进行全面改造,增加通风设备,改善排水系统,同时严格按照专家的建议对蚕房进行彻底消毒。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蚕宝宝们逐渐恢复了生机,顺利结茧,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随着种桑养蚕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必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闲置的土地如今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桑苗,一片片桑园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建的标准化蚕房如列兵般整齐排列,蚕宝宝在其间享受着最适宜的成长环境,沙沙作响的吃叶声,犹如自然界中悠扬的乐章,预示着丰收的喜悦。
村民王鹏诗作为养蚕产业的牵头人,积极承包了400平的蚕房,最终年获利在14万以上。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村民积极学习养蚕技术,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必克村已发展养蚕大户23户,带动了300余人次就业,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年产值达到250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产业带来的实惠,纷纷加入到养蚕的队伍中。
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吸引了周边村镇的关注,时常有其他地方的干部群众前来必克村参观学习。他们穿梭在桑园与蚕房之间,认真地向必克的养蚕户请教经验,详细询问产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必克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脱贫,其显著的产业成效得到了贞丰县的认可,并被树立为产业示范点。这不仅是对我们前期努力的高度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激励着我们要不断进取,将产业发展得更加完善。
如今,必克村的种桑养蚕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然而,我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在不断探索蚕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为产业的生根发芽积蓄力量。我计划利用村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布依文化,将种桑养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集采摘桑叶、体验养蚕、参观丝绸制作工艺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们亲身感受蚕桑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的附加值。通过发展特色蚕桑旅游项目,我们期望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产业的魅力,还能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蚕桑基地打造研学旅行、农耕体验、文化展示等多元化业态,既能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又能提升文化软实力。未来,必克村将不断提升产业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推动蚕桑产业由单一养殖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编辑:尹梓熹 杨微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