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红心·黔行团”实践队“三下乡”推动“大思政课”落地生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7-18浏览次数:10

贵大新闻网讯 (通讯员/彭安娜 刘悦 罗慧 刘慧敏 摄影/杨璐璐 刘政雄) 7月15日-16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师生共同组成的“物语红心·黔行团”赴仁怀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大思政课”落地生根。

实践队走进仁怀市,围绕红军医院旧址、毛泽东住地旧址、红一军团干部会议旧址及鲁班场战斗遗址开展革命文物实地调研,通过现场踏勘、口述史访谈与史料比对,系统挖掘红色资源,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在长岗红军医院旧址,师生依次参观贫民医院病房、手术台、草药铺等复原场景,队员们就“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与随行老师展开微讨论,初步形成《红医故事》微课脚本。在毛泽东住地旧址,讲解员还原了1935年3月毛泽东在此部署鲁班场战斗、指挥三渡赤水的历史细节,队员们与文保干部现场交流,就共建“移动思政教室”达成初步意向,计划引入AR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在红一军团干部会议旧址,队员们围绕“一次会议如何扭转乾坤”展开微研讨,并现场录制《三分钟党史》短视频,计划后期嵌入线上思政课堂。在鲁班场战斗遗址,队员们认真聆听了鲁班场战斗的讲解,并采集土壤样本,计划制作“长征路·英雄土”教学标本,为“行走的思政课”积累鲜活素材。

赓续红色血脉,探寻信仰力量。在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实践队采访到第二代“守陵人”郭德刚老先生,倾听他接力守护146位红军英烈的动人故事,在对话中汲取信仰之光,于传承中锤炼初心使命。队员们认真记录了郭老先生讲述的细节,围绕陵园中革命事迹与文物进行实地调研,并将制作“红物·黔魂”系列短视频与微课脚本,将“守陵人”的讲述与文物背后的历史转化为面向青年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革命文物+青年讲述”的深度融合。

实践队还以沉浸式参访、跨代访谈和现场宣讲的方式,打通革命历史与当代青年之间的情感通道,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传出去”。在茅台渡口和二郎滩渡口,实践队开展了两场面向游客和群众的现场宣讲,以青年之声讲述革命历史,在历史发生地开设了一堂特别的“大思政课”。“站在这里回望历史,就是为了更清楚地看清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实践队队员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将这份信仰铭刻于心、付诸于行。”“希望通过团队的传播力量,唤起更多社会关注,共同推动红色文化再利用与红色景区建设。我们将结合专业所学,制作相关宣传材料与视频内容,为当地红色文化传播注入青年之声。”


编辑:张蝉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