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富矿精开”工作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赋能矿产资源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5-14浏览次数:10

贵大新闻网讯(科学技术研究院)4月29日,我校召开“富矿精开”联合基金项目进展汇报会。会议系统展示了学校在矿产资源精细开发领域的突破性成果。通过有组织科研、跨学科协同及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为贵州省“富矿精开”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紧密围绕贵州省矿产资源禀赋的特点,学校聚焦“安全、绿色、高效”的目标,形成了一批引领行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在矿山安全领域,文志杰教授团队研发的“矿山顶板防控预警技术”将顶板事故预测准确率提升30%,技术转化覆盖山西、贵州等地矿区,合同金额超2100万元;李博教授团队构建的“岩溶含水层突水灾害防控技术”在开阳磷矿、瓮福集团等矿区应用,预计贡献产值超400亿元。在新能源材料开发领域,刘飞教授团队突破“微化工生产技术”,成功制备循环寿命达3000次的高性能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推动贵州磷系电池材料跻身国际赛道;陈前林教授团队开发的“二水/无水法湿法磷酸联产无水石膏技术”实现磷石膏源头减量,年处理能力达10万吨,为磷化工产业链绿色转型提供范例。

关键技术突破成为破解行业痛点的“金钥匙”。史文兵团队首创的“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技术”精准预警毕节、六盘水等地煤矿崩塌灾害,挽回经济损失超1.3亿元;金会心教授团队以普通铝材攻克“高强度高导电率电工圆铝杆”技术,抗拉强度达120兆帕、电阻率降至27.40纳欧·米,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200元/吨,技术成熟度跃升至6级;黄海松教授团队研发的“工业级氢氟酸智能充装系统”凭借3D视觉定位与无人化操作,使充装效率提升50%,安全性达国际领先水平。此外,绿色工艺革新同步推进。张靖教授团队的“铝电解烟气净化技术”使硫排放降低90%,年节约企业成本超200万元。马振乾团队突破巷道协同控制技术,顶板变形减少32%,获国家级奖项并转化320万元。TBM智能掘进技术攻克小转弯支护难题,申请专利15项,掘进超600米。新一代铝合金构件抗拉强度达518兆帕,交付创收1300万元。大口径钻抽技术提升瓦斯抽采效率20%,设备单台价值950万元。燃气管道无人值守技术实现年省成本300万,获“挑战杯”特等奖并推广至核工业领域,形成产学研一体创新链。

校企协同驱动成果转化,反哺地方经济发展。我校与中铝贵州分公司共建的“高强铝杆生产线”年产能达2万吨,预计新增销售额2.8亿元;与贵州磷化集团合作的10万吨级无水石膏示范线,推动磷化工产业绿色升级。在新能源领域,微化工技术助力贵州新仁新能源建成400吨/年磷酸锰铁锂中试线,产品性能比肩国际标杆;智能掘进装备技术通过本地企业贵州黑嘎啦科技实现产业化,带动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发展;新一代铝合金构件形性一体化制造关键技术在重机宇航材料工程(贵州)有限公司实施转化,助力航空航天领域技术攻关。此外,我校联合企业设立12个研究生工作站,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0余人次,获批“贵州省复杂煤层高端能矿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平台,形成“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应用”全链条支撑体系。

有组织科研的管理模式为“富矿精开”注入内生动力。我校通过设立“省科技厅-贵州大学”联合基金项目,助力关键技术熟化应用;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吸引多学科团队攻克“矿山崩滑灾害预测AI模型”“智能掘进系统”等难题,其中“富矿精开”成果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5项、专利申请与授权41项;通过整合矿业、材料、资环、化学、电气、机械等多学科资源,贯通“地质灾害防控-资源绿色提取-高值材料加工”等技术链条,将“富矿精开”关键技术突破向纵深推进。在全流程服务方面,我校创新“技术经纪人”制度,实现成果标准化评价与分级入库。2024年“富矿精开”相关校企合作到账经费超1.07亿元,技术转让金额突破3000万元,实现科研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以科技创新为笔,以产学研协同为墨,我校正绘就“富矿精开”战略的壮丽画卷。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有组织科研,推动更多“贵大智慧”转化为生产力,为贵州建设全国资源精深加工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核心力量。


编辑:庞爱忠 康梅花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