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曾兰乔)凌晨的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实验室里,一盏台灯仍然亮着,苏芝乾盯着电脑屏幕,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反复修改着论文。窗外是浓重的夜色,手边是早已凉透的咖啡,这样的场景,是他大学生活的常态。
这个来自贵州毕节的男孩,是同学口中的“时间管理大师”:学分绩点4.23,专业第二,手握7项专利,带队斩获“挑战杯”国赛一等奖、“创青春”乡村振兴专项银奖等十余项国家级及省级奖项。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奋斗的日夜。2025年5月4日,他作为贵州省唯一本专科生代表,登上《人民日报》专版《2023—2024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面对赞誉,他说:“我心中的‘勋章’是用所学知识,让养殖户少走弯路。科研的终点不该是证书,而是让知识用到需要它的地方。”
苏芝乾选择动物医学专业的契机,源于童年时一位乡村兽医伯伯的影响。他回忆道:“每次回毕节老家,伯伯总会给我讲他治疗牲畜的故事。他给马接骨、为牛治病的经历,让我觉得这份职业既有成就感又充满挑战。”后来,家人对他选择动物医学的支持也让他坚定了方向。“家人们常说,贵州是畜牧业大省,学好这门专业既能服务家乡,又能实现个人价值。”
苏芝乾的科研故事,始于一群小鸡。进入大学后,他随导师温贵兰教授研究禽白血病病毒防控,在温老师的带领下,经常深入养殖场采样。2022年苏芝乾第一次目睹农户因疫病损失惨重时,便暗下决心:“科研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必须解决实际问题。”在对贵州省的鸡场进行调查研究期间,他每天清晨七点准时到达养殖场采样。村民感叹:“这个大学生不嫌脏不嫌累,是真来帮我们的!”鸡粪的刺鼻气味、雏鸡脆弱的血管、农户心疼的眼神,让他意识到,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游戏,它关系着老百姓饭碗里的温度。
在苏芝乾的记录本上,一组数据被红笔反复圈画:2022年10月,采血失败,鸡苗翼下静脉血肿。“鸡苗血管很细,我满脑子都是那些僵直的小翅膀。”为了减少采血对雏鸡的伤害,他发明了“单手操作采血装置”,专利获批并生产进行院内试用那天,同门师妹感叹道:“以前抽血总伤到鸡苗导致血肿,现在一只都没折损!”这项专利于2024年5月31日获得授权,成为他科研路上第一枚“军功章”。同时,他在贵州山区调研发现,许多养殖户因缺乏科学防疫知识,常因家禽疫病损失惨重。返校后,他钻进实验室,白天观察鸡群行为,夜晚与队友们编写算法模型。七个月后,“家禽资源保种信息管理系统V1.0”诞生,能通过体温、进食量等指标预判疫病风险,也对病毒管理与病原记录和样本采集提供便利,成为守护养殖户的科技盾牌。
走出实验室,苏芝乾践行扎根泥土、科技助农的信念。他助力“雏鹰计划”,数次去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民族小学宣讲,开设科学课堂,并联合青马学社用学习物资搭起“爱心驿站”,被选为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贵州省)贵州大学分营辅导员;他带队深入贵州纳雍、长顺两个ALV净化示范点,团队通过采样检测其鸡群ALV感染情况及鸡群资源保种情况,将团队研发的“DCT-ALV”检测试剂盒的二代产品更新;团队还前往贵州纳雍源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长顺顺智绿壳蛋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地,切实发挥团队专业优势,持续开展技术帮扶,扎实疫控理论科普,实现黔禽保种,助力乡村振兴。在纳雍举着手电筒讲科技助农故事时,老党员握着他的手说:“你们这代人的灯,照得更远了。”
“如果青春有颜色,我愿它是晨雾中的微光——虽不耀眼,却能照亮脚下的土地。”如今,大四的苏芝乾已被保研至四川大学,他始终相信,教育不仅能让人走出大山,更应该带着温度回到大山。“我学习更多的知识,是为了更快地实现梦想。希望等我学成归来时,能把禽白血病检测技术推广到更多山区,让贵州榕江小香鸡、赤水乌骨鸡、六盘水乌蒙凤鸡等真正成为乡亲们的‘致富鸡’。”
编辑:张蝉 尹梓熹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