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习近平同志来到贵州大学考察调研,在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鼓励大家更加注重应用技术,更加注重示范推广,更好服务“三农”。谆谆嘱托催人奋进。14年来,贵州大学“绿色农药”科研团队坚持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眼下,贵州各地春茶采摘、生产逐渐进入高峰期。而在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内,关于贵州茶的课题研究正在孕育新成果。
“围绕叶甲、象甲等茶叶地下害虫的绿色防控难题,我们正在开发新技术。”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金林红说,贵州茶产业规模稳步提升,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如何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园生态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绿色防控至关重要。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科研团队针对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在全省43个主要产茶县建立了示范基地,通过“以虫治虫”“以草治草”等方式对茶园进行生物防治,实现示范区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茶青产量提高20%以上,技术推广到湖南、海南等省份,甚至还推广到了斯里兰卡等国家。
团队不仅为茶产业发展谋良法,还在水稻等农作物的绿色农药创制方面领跑全国,早在10多年前,就为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了贵州方案。
“当时,我们国家华南、西南稻区大面积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这一病害危害大,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没有一套成熟的防控技术措施。”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卓回忆,2011年年初,农业部成立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专家指导组,由贵州大学绿色农药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宋宝安出任副组长,大力加强各发病稻区病害的防控力度。
正在科研人员悉心钻研防控技术时,2011年5月9日,习近平同志来到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考察调研,勉励科研人员更加注重应用技术,更加注重推广,更好服务“三农”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宋宝安激动地说,总书记亲切的话语饱含期待,充满温情,激励着贵州大学绿色农药科研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
10多年来,在宋宝安院士引领下,团队创制出毒氟磷、香草硫缩病醚、氟草啶、截短侧耳素等绿色农药品种,并转让给国内骨干企业进行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还创新出环吡氟草酮、三唑磺草酮等绿色农药新品种和新剂型,有效解决了麦田看麦娘属杂草和稻田抗性稗草、千金子的防控技术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全球共批准20个除草剂新品种,由贵州大学等单位合作创制的有7个,占全球除草剂新品种的三分之一。其中,三唑磺草酮、环吡氟草酮,近三年累计推广超2.8亿亩次,应用到了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区,还在巴基斯坦、柬埔寨、越南等国家实现了产品销售。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团队逐步成长为一支以院士、杰青等25位国家级人才为主的科研团队,依托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宋宝安表示,下一步,团队将聚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绿色发展,助力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等方面,更加积极努力作为,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