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银龄关怀”社会实践团队赴多地开展专题调研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4-01浏览次数:10

贵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田乔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及《贵州省养老服务条例》精神,今年1月至3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银龄关怀”社会实践团队赴六盘水、遵义、贵阳等地开展养老服务体系专项调研。此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有关普惠型养老、旅居的相关现状,厘清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月15日,实践团队首站调研六盘水市社会福利院。该院是全省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依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正在推进服务体系、运营模式、硬件设施方面的升级。实践团队实地考察了护理型床位改造、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情况,现场观摩了机构开展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化流程。据工作人员介绍,院内护理型床位占比已从2020年的35%提升至52%,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失能照护专区建设。

2月21日,实践团队赶赴遵义益养苑康养中心。该中心集医疗、康复、养生于一体,设有门诊医疗、康复理疗、药品代管等一站式服务。作为国有企业投资建设的综合养老机构,其设计床位达1000张,涵盖了自理、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护理,并配套老年大学、护理培训中心等功能区。实践团队重点关注中心如何通过“大数据+养老”模式延伸服务至居家养老领域,如社区助餐、远程健康管理等创新实践。

2月22日,实践团队前往遵义新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调研发现,贵州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强调的“事业产业双轮驱动”理念,在新科驿站得到具体实践。政府出台税收减免、床位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同时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引入上海、浙江等地养老经验,培育本土服务品牌。针对专业人才短缺问题,驿站与贵州医科大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设“养老护理员技能提升班”,近两年累计培训持证护理员180余名。参与调研的同学深受启发,称“西部地区可依托生态、民族文化等优势,发展康养旅游、银发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3月23日,实践团队来到贵阳市南明区的福顺康康养中心,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摩和数据分析,聚焦民办养老机构创新实践,探寻西部地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路径。

福顺康康养中心“轻医养+个性化”的特色模式引起实践团队关注。据院长彭湃介绍,该中心针对失能、术后康复及认知障碍等不同老年群体,推出定制化服务方案,如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设计包含认知训练、家属协同照护等内容的专属计划。借助智能手环、远程监护系统等设备,中心实现健康数据实时监测,并与三甲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确保“医养结合”无缝衔接。在生活服务层面,中心通过细分餐饮、护理、文娱等环节标准,形成普惠型至高端型多档服务体系。彭湃表示,养老行业未来必须向专业化、细分化转型,只有精准匹配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队的专题调研,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国家战略中的责任担当。当“银发经济”遇上“青春力量”,不仅有代际关怀的温情,更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活力。这种“田野里的学问”,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需要的知识生产方式——既扎根中国大地,又放眼时代前沿;既解决具体问题,构建理论体系。


编辑:庞爱忠 康梅花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