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数西算”全面铺开,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这片最早的“数字试验田”,活力迸发,正加速成长为全国算力网络的核心枢纽。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图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勇,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贵州文化交流基金创会主席程燕,聚焦“推动数字经济取得新突破”,从高校科研“最先一公里”的原始创新突破、企业“最后一公里”的产业化实践,到粤港澳大湾区与内陆的数据要素跨域流通,立足贵州实践,积极为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宋宝安代表
贵大已形成完整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
“聚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我校始终坚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宋宝安表示,近年来,贵州大学紧紧围绕“四新”“四化”“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等战略布局,以科教赋能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为地方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
激活数字经济发展一池春水,数字人才是第一资源。贵州大学是贵州人才培育与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一直以区域发展为号角,持续在学科优化、人才支撑、校企协同、科研攻关等方面多维发力,持续为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立足贵州数字经济发展实际,我们紧扣理工科强化提供人才支撑,并围绕‘强省会’行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为贵州培养更多拔尖人才。”宋宝安介绍,依托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多年来在专业学科建设上积累的比较优势,贵州大学已形成完整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理工科专业招生人数占比达到67%,每年招生数8600人左右。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数字人才的培养需要人才的基础支撑和环境的感染塑造。在做强贵大的实践中,贵州大学着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88人,占到全省高校的70%。同时,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增开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课程,并与头部大数据企业开展产研合作,共建产研基地,在跟班实习、基地培养、创新孵化、成果转化等过程中提升数字人才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先行先试,更需久久为功。”面向未来,宋宝安表示,贵州大学将抓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大学软件工程等六个学科的契机,携手带团队、提学科、做转化,培养“我敢闯、我会闯、我善闯”的拔尖人才,为提升贵州数字经济发展竞争力提供智力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贡献贵大力量。
黄勇代表
贵州发展时空信息产业有底气
“当听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时,我深切感受到‘数字中国’战略的前瞻性。”3月5日上午的会议结束后,黄勇依然心潮澎湃。
“我是大数据领域的一员,不仅是国家战略落实的见证者、参与者,更要当好推动者。”他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人工智能、量子科技、6G等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让大家看到了数据要素驱动产业变革的无限可能,将激励大家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创新突破。
黄勇深耕数字产业20余年,创立的贵州图智“专注”地理信息、卫星遥感与北斗导航定位,取得技术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超70项。他认为,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时空信息服务正从传统模式向实时服务升级;时空信息产业作为“数字新基建”,也正成为贵州抢占未来科技产业制高点的关键引擎。
“贵州发展时空信息产业有底气,源于在大数据产业上的十年积淀。”黄勇认为,在政策层面,贵州率先设立了省市县三级大数据管理机构,并出台全国首部数据流通交易地方性法规;在产业层面,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已集聚1355家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已突破千亿元。
他用近期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举例,40%的渲染由贵州算力完成,类似案例累计超150部影视作品,也印证了贵州算力的商业化潜力。“实例证明,贵州在这一领域已具备基础优势。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贵州算力规模超63Eflops,智算占比超95%,真正做到了全国前列。”
黄勇有个观点:贵州正从“大数据试验区”迈向“未来产业孵化地”。他说,DeepSeek大模型的成功表明,创新可以弥补硬件短板,而贵州的国产算力集群正为这类创新提供土壤。
今年参会,黄勇带来了三点建议:一是将时空信息产业定位为未来科技产业的“数字底座”,而贵州可依托强大的算力资源孵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他认为,贵州已形成“国产化智算集群”,要进一步优化算力网络提升产值转化率。
二是试点“时空运营商”。他建议,可借鉴通信服务模式,推动时空信息像水电一样便捷供给。贵州可率先探索“运营商”机制,整合政府、企业、公众需求,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
三是发展可信时空溯源技术。他建议,针对AI生成数据真伪难辨的问题,可利用时空信息建立数据鉴别体系,保障数据安全与真实性。“这与贵州正在推进的‘数盾工程’不谋而合,后者旨在强化数据安全基础设施。”
“时空信息是新资源,更是新机遇。”黄勇表示,以政策连续性和市场活力为支撑,贵州有望成为全国时空信息服务的“样板间”,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篇章。
程燕委员
贵州推进大数据标准化建设的基础好
3月5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贵州文化交流基金创会主席程燕列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与她的提案主题不谋而合。
“近年来,贵州持续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字经济赛道上全速进发,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全国第一,已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之一。”程燕说,“大数据发展惠及政、商、民各领域,而大数据标准化将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程燕认为,大数据标准化建设是推动贵州数字经济取得新突破的关键。贵州在推进大数据标准化建设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有国家政策支撑,有基础工作支撑,有坚实技术支撑,有良好经验支撑。
“贵州现行大数据省级地方标准达80项,涵盖政用、民用、商用等领域。”程燕认为,贵州在大数据发展的规则制定和规范引领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为更好服务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在贵州加快打造全国算力高地,高质量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的过程中,亟需国家给予更多指导和更多倾斜支持,特别是在推进大数据标准化建设方面,以便贵州更好为数字中国建设探索经验。
“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支持贵州推进数字产业化标准建设,打造数字产业化标准创新示范高地,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程燕说,期待贵州能够参与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制。
加强香港和贵州合作交流,一直是程燕的履职重心,今年她将落点聚焦到数字经济:“香港面积小,数据储存的条件不足,而贵州的数据中心非常完备,希望通过合作,推动贵州和香港的数字经济共同发展。”
编辑:韩晓梅 刘利利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