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资讯: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青年地质学家接力科考“大贵州滩” 让上亿年的地质奇观“圈粉”世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3-03浏览次数:10

66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新时代新征程上,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奔赴西部地区,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挥洒智慧和汗水,将个人成长进步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以青春践行担当使命,用足迹书写绚丽篇章。

IMG_256青年地质学家李晓伟:向世界讲好贵州地质故事

李晓伟是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质学专业特聘教授,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就读于贵州大学,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李晓伟学成后于2023年8月回到家乡,在贵州大学开展自然科学和生产工程领域的地质研究工作。

李晓伟:在贵州省着力打造“山地公园省”、以优秀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契机之下,作为一名贵州人,我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地质学知识,为贵州省的社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因此我选择回到贵州,加入贵州大学,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

IMG_257

“大贵州滩”位于贵州黔南州罗甸、平塘、惠水三县的交界地区。这里是一个形成于三叠纪(约2.5亿年前)、耸立在深海盆地中的孤立型碳酸盐岩台地。这个台地上保留了各种完好的地质遗迹,是研究二叠纪生物集群绝灭及三叠纪生物复苏的理想地区。

“大贵州滩”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来到这里进行实地研究,李晓伟也参与到相关的项目中来,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介绍说,目前有众多关于直接利用“大贵州滩”的岩石样品进行科研工作所发表的文献,也有很多间接对比“大贵州滩”的相关文献。

李晓伟:近期,国际沉积地质学家联合会 IAS选取了从显生宙以来,全世界暴露于地表、值得大家重点关注的碳酸盐岩台地。“大贵州滩”作为中国的代表、作为三叠纪孤立型碳酸盐岩台地的代表,入选了IAS所发表的专著当中。“大贵州滩”获得了国际地质学的广泛关注,为我们的科研工作以及教学教研,同时为中美、中国同意大利、中国同沙特等国家的科研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

IMG_258

由于地质学研究的特殊性,李晓伟和同事时常要到野外进行勘测观察以及岩石样品采集等工作。在户外期间,他们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在李晓伟看来,对于地质工作者而言,每一座山峰、每一片土地都意味着新的未知和新的可能。

IMG_259

地质研究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持续接力。李晓伟说,从已故的著名地质学家、“大贵州滩”研究专家魏家庸那一代算起,中国地质学家和美国地质专家有着超过30年的密切交流合作。作为新一代地质学家,李晓伟认为应该向前辈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科研传统,以开放谋发展,以合作促共赢。

李晓伟:我的老师喻美艺教授长期和美国的丹•莱尔曼教授进行科研合作,他秉持着平等交流、开放交流的态度。去年在中美联合考察期间,我亲耳听到丹•莱尔曼教授向他的美国学生介绍说,他明显感觉来到中国贵州进行科研考察工作的30年,彻底改变了他作为美国人的一生,中国的合作者像他的家人一样和他进行长期的学术交流。我们现在同样也会进一步保持合作开放、平等互利的交流,使我们的科研工作能够更好地有序发展下去。

IMG_260

截至2024年,贵州大学和美国三一大学已经联合开展了四届中美学生地质考察活动。李晓伟认为,中美联合考察活动除了从学术科研角度为学生提供野外观察契机外,也使来自美国的学生能够真实生动地观察到贵州多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李晓伟:去年参与的美国学生主要来自得克萨斯州,该州处于平原。我还记得当我们开车路过北盘江大桥的时候,他们很多人确实都没有见过在喀斯特峡谷区域建立钢索桥的实例,他们对于贵州桥梁建设工程师的聪明智慧感到非常赞叹。现在贵州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在山区建造公路要克服很多技术困难,他们也意识到贵州人民用智慧、坚韧,一步步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很好。

IMG_261

作为三叠纪地质中美合作项目的参与者,李晓伟认为,中美双方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彼此在科研方面形成良好的沟通态势,互相学习借鉴新的科研方法,通过合作加深了解与友谊。

李晓伟:目前基于中美联合考察的背景之下,我们下一步也正在商讨通过中美之间实验室成员互相访问、双方互相开设地质相关的短期课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等方式,有序进行科研工作。我的学生是继续从事地质学学习和研究的人员,也能够参与到中美联合考察中,从中美文化交流中受益。

IMG_262

李晓伟说,自己除了是一名科研工作者,还是一名多文化交流的共建者、社会服务的共创者,他的科学研究领域不仅同自然科学相关,也同社会服务紧密相连。李晓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讲好贵州的地质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西部地区,感知中国发展变迁。

李晓伟:当前我们从事的科研工作正好响应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期望。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也要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讲好贵州地质故事,使得省内外、海内外游客都愿意来到贵州,让更多人了解贵州这片土地的独特性以及它的科研价值,提升贵州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影响力。这项工作需要我和我的同行们一起努力。


编辑:韩晓梅 刘利利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