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客户端:纸上侗寨,一位大学生的立体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3-04浏览次数:10

55

一张纸能做什么?

在不同人手中,它可能是一封信、一幅画,或是一个纸飞机。在杨文建的手中,纸张是“活”的——它变成了黔东南群山之间的一座高耸侗族鼓楼,一排排极具盛情的长桌宴,甚至是回荡在山谷间的侗族大歌。

这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用立体书的形式,将家乡的风景和文化“折叠”进书页,让每一个翻开书的人,都能走进他的侗寨记忆。

17407278184987.jpg侗族立体书

离开家乡求学后,杨文建发现,许多人对侗族文化并不了解,甚至有些陌生。“每次和别人聊起家乡,我都想让他们看到侗寨的美,但语言总是显得有那么一丝苍白。”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用更直观的方式,把家乡的文化“带”出来。

乡愁,是创作的起点。

2024年,彼时的杨文建还如往常一样,日复一日地学习着大三课程。在一次视觉传达实习教学课程上,老师带来了一本可以360°等距打开的书籍,当下杨文建便被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吸引。

“立体书就像一座微缩的立体世界,可以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文化魅力。”杨文建决定尝试将侗族文化元素融入立体书创作中,而“侗天福地”则是他灵感的具体名字。

17407278357413.jpg杨文建展示作品

他坦言,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实非常漫长的,漫长到自己已经忘记到底做了多少版本。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很多东西都需要去学习,几乎都是现学现用的。”杨文建表示,作品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配件的设计到组装,再到后期的拍摄剪辑,并没有看到的那么容易。

“很多部分是配套的,一个小的改动就会影响整体效果,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在着手绘制草图前,杨文建实地走访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凯里博物馆、凯里民族风情园、肇兴侗寨、三宝侗寨等地,一路查阅相关资料并挖掘文化内涵。

 17407278536176.jpg侗族立体书的灵感来源

同时,杨文建的老师在包装、配色以及字体的设计方面也给予了他不少帮助。他在老师的建议下观察了其他作品后确定了字体风格,经过多轮修改后才最终敲定了字体。

另一方面,由于文字资料非常有限,想要了解更多的侗族文化并非易事,实在画不出来时他便同舍友一起摆姿势照相,以照片为参考绘制图片。

“立体书架上封面一共是24张,涵盖了22个场景。每个场景要先在电脑上绘制好图片,设计好Logo、旋转底座、鼓楼明信片和标题字体。”

杨文建告诉记者,目前他一共制作了11个版本的立体书,用了4种材质,立体书的鼓楼、底座等构件也是尝试了多个版本和多种材质后才确定下来,整个立体书的制作周期长达半年。

17407278708449.jpg侗族立体书细节满满

“在深入了解之后,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在为侗族文化的传承默默奉献着,他们或许不为人所知,但却是如此的坚定,而我现在做的事情,也和他们一样。希望这本立体书能像一座桥梁,连接我的家乡和外面的世界。”如今,杨文建的作品随着网络传播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喜爱,他坚信,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文化的火种才能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当最后一页立体书轻轻合上,侗寨的鼓楼和长桌宴仿佛还在眼前浮现。杨文建用他的双手,将纸张变成了一个个会“呼吸”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他对家乡的热爱,也有他对未来的期待。

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对文化的执着,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编辑:韩晓梅 刘利利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