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在京开幕。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农资传媒推出两会特别报道《“晨”跑两会》,本刊记者炼晨将带着广大农资人关注的农资保供稳价、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资电商打假维权等热点话题上会,与代表、委员“面对面”。
本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就如何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统防统治效率,以及农资企业在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的关键作用,接受了《中国农资》记者的采访。
在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的历史性时刻,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的重要性,为农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农资》记者: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对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展望未来,农资企业在推动减量增效方面,应当从哪些关键方面发力?
宋宝安:在农业绿色发展与“双碳”目标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农资企业作为核心主体,正面临新机遇与挑战。为响应国家战略,农资企业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重构价值链,推动减量增效市场化。
打造绿色投入品新矩阵。农资企业应研发生物替代关键技术,如新靶标绿色农药、新一代微生物菌剂、RNA生物农药、基因驱动技术等,攻克技术瓶颈,提升生物农药和新型绿色农药市场份额。同时,研发数字化产品,构建作物—土壤—气候数据库,运用AI算法定制区域性肥料配方与科学用药,推动产品向“精准型”迭代,满足现代农业个性化需求。
构建“产品+技术+数据”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农资企业需推广“移动式智能配肥站”,基于土壤数据和作物需肥规律,现场生产个性化掺混肥,减氮10%~15%。开发“植保处方云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数据,生成地块级施药方案,直连智能农机执行,提高施药精准度。同时,开展“种肥药机”一体化托管服务,倡议“减量20%不减产”,形成“技术增值”商业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制造与循环利用。农资企业应优化低碳生产工艺,采用绿色化工与生物技术,降低能耗和废水排放,打造零碳示范工厂,引领行业环保发展。同时,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采用智能智造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高效酶催化技术和生物基催化技术,生产生物炭基肥替代传统复合肥,每吨秸秆减排二氧化碳1.8吨。构建“收储—加工—应用”区域闭环模式,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增值。
《中国农资》记者:今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的重要性。您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进一步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统防统治的效率和效果,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宋宝安:我认为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植保能力。
构建“智能感知+全域联动”的监测预警体系。例如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多源数据融合平台。具体来说,就是开展“天基遥感+低空无人机+地面物联网协同平台”的建设,发射农业专用高光谱卫星,如“智慧植保1号”,重点捕捉作物早期病害光谱特征;在粮食主产区每5000亩部署无人机巡田网格,搭载多光谱相机和AI边缘计算模块,实时识别虫害热点并生成施药路径;田间布设智能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和土壤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至国家和地方大数据平台。
创新和优化统防统治的“精准化+社会化”模式。在统防统治方面,建议研发和推广智能装备与精准作业系统。其中,无人化作业集群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同时还要创新社会化服务的体制机制。通过构建“滴滴式”统防统治平台,开发全国性服务调度系统,整合50万家服务组织资源。农户可以在线下单,由AI匹配最优服务商进行服务。政府将按作业面积给予平台每单5元的补贴,激励更多服务组织参与进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绿色防控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通过在主要粮经作物主产区建设智能化繁育基地,利用机器视觉监测和大数据模型分析提高天敌昆虫繁育效率,并研发作物微生物互作调控系统,开发根际微生物组AI分析平台为农田定制益生菌组合方案,有效控制土传病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
《中国农资》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拓展人工智能、低空技术应用场景”,无人机精准施药、AI病虫害监测等技术如何与绿色农药结合,实现减量增效?
宋宝安: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植保事业正迈向“靶向精准用药”的新阶段。无人机、AI、大数据与高效施药器械等数字技术,与绿色农药深度融合,共同构建起“精准感知—智能决策—绿色执行”的全链条减量增效体系。
要强化多技术协同。通过构建多源感知体系,利用高光谱卫星、无人机及地面物联网等技术,实时捕捉作物病虫害信息,生成全国病虫害时空数据库。同时,构建智能决策体系,融合历史数据、气象预报与抗药性监测,通过随机森林算法预测最佳施药窗口期,并研发AI处方,使施药次数减少,生物农药占比显著提升。
在器械与农药适配方面要创新技术模式。研发无人机精准施药系统,针对生物农药易光解特性,开发防降解新剂型,提升叶面沉积率。同时,研发高效地面施药器械,搭载AI视觉识别模块,实现仅对目标区域精准喷药,药液节约率高达60%。
要创新社会化服务与绿色价值转化模式。构建全国性无人机植保服务网络,让农户通过APP便捷下单,AI自动匹配最优服务商。同时,保险公司基于AI监测数据推出“减药保产险”,保障农民权益,提升服务质量。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植保事业的绿色发展,实现传统化学农药减量、生物农药和绿色农药利用率提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韩晓梅 刘利利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