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制度赋能、名师赋能、内涵赋能、平台赋能,着力打造一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确保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推进提供坚强支撑。
强化制度建设,保障教师成长。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关于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实施办法》《贵州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统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召开教师工作委员会会议,专题研究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二是严格考核管理,筑牢队伍根基。明确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坚持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在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工作中严格履行师德考核与把关程序,充分发挥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对教师行为的约束、提醒和导向作用。三是加大选树宣传,激发内生动力。出台《贵州大学教师评优奖励管理办法(试行)》,完善配套奖励机制。做好教师选优树优工作,学校近年来推荐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带动创建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个;推荐获评全国模范教师1名、宝钢优秀教师12名、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56名,评选贵州大学教学名师60名、青年教学能手49人、最美教师10名,大北农优秀教师28名,国华优秀教师21名、清原绿色农药优秀教师15名,农信茶学教师创新奖3名,激励教师见贤思齐。开设“师说”网站专栏,集中展示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完善系统培训,提升教学能力。一是开展教学能力培训。举办“师德师风铸魂,名师赋能成长”——名师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系列活动,围绕“如何上好一门课”“立德树人,静待花开”“有组织科研与青年学者的自我成长”等主题与青年教师分享,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树立职业追求目标,践行教师的学术之道、为师之道、人生之道。二是举办综合素养沙龙。围绕“学问与人生”“教与学的纽带”“大学教师美育创新养成”“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等主题开展特色专题沙龙,与青年教师展开讨论,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水平,营造浓厚的教学文化氛围。三是推行专家教学问诊。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围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用教育温暖角落里的学生”“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选择的探索与分享”“如果教学成长有捷径——一个小青椒的三年摸石过河之路”等主题,系统培训青年教师,深入开展教学问诊,帮助教师破解自身困惑,提升专业水平、职业技能。
注重以赛促教,打磨教学本领。一是积极动员学规则。依托校内教学大赛,搭建以赛促教提升机制。教学大赛开始前,组织历届教学大赛获奖选手为参赛教师举行赛前训练,让教师了解大赛宗旨,掌握比赛技巧,提升参赛水平。赛前工作坊重点聚焦赛事规则解读、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创新报告撰写、创新汇报及答辩技巧、教学礼仪指导等专题讲座,同步强化经典参赛节段解读和线上观摩效果,为参赛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二是专项指导保质量。校赛阶段,严格参照国赛标准推进,确保参赛选手能得到充分的参赛体验。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担任评委,重点考量选手的时间把控、课程思政融入、板书设计、教具及视频的恰当使用等,强化针对性点评,促使选手反复精心打磨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内容等。三是深度打造育精品,成立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教练团队,特聘省内外专家作为训练营指导专家,精细化打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夯实专业基础,为选手创造良好的备赛环境,全方位助力备赛。教学大赛及训练营的模式,指引青年教师积极探究科学的教学规律,不断革新人才培养理念,为全校厚植了优良的教学文化根基。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省赛获奖63项。
打造培训品牌,发挥平台辐射。一是树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品牌。不断优化新进教师入职培训课程设置,重点打造书记校长第一课、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思政、教师职业礼仪等多主题培训,不断优化教师培训资源,拓展线下培训场地、线上培训渠道,聚焦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入职培训品牌。二是搭建教师发展管理平台。上线教师发展管理平台,明确教师平台在线课程培训40个学时(其中师德师风培训专题不少于10个学时)的要求。平台的“在线课程”集中全国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服务项目。三是打造师德特色大讲堂。举办“溪山师德大讲堂”系列主题报告,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重点讲述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爱岗敬业感人事迹、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典型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广大教师开拓进取。学校以师德建设引领教师发展工作被省教育厅评为“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加以表彰和推广,辐射带动兄弟院校教师发展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协同效应,促进区域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编辑:韩晓梅 刘利利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