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贵州教育报》04版
“我们构建‘需求适应度、师资支撑度、培养有效度、社会贡献度’四位一体的学科专业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科专业进行‘三量调控’,逐步构建分类发展、适应需求的学科特色专业矩阵。”
2月10日,全省教育工作会在贵阳召开,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作交流发言时介绍,“三量调控”即在存量优化上,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进行末位淘汰;在增量培育上,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及行星科学等急需专业;在流量调控上,停招就业率低于警戒线的34个传统本科专业,向教育部申请撤销了15个专业。
杨未
2024年,贵州大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获批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6个博士点,其中工学类博士点5个,占全省新增工学博士点总数的100%;化学工程与技术等6个学科充分把握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契机,着力为支撑全省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贵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澳门科技大学和国家天文台FAST观测基地共建行星科学专业,与贵州省国家保密局共建贵州省保密学院,设立保密技术专业,逐步形成科学研究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协作机制。
贵州大学校园风光。(贵州大学供图)
在科研方面,贵州大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科交叉协同,着力构建有组织的科研支撑体系。2024年,学校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374项,到账经费6.58亿元;理工科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超过500件,成果转移转化项目520余项,到账经费1.67亿元。
在“富矿精开”领域,材料科学与地质工程交叉研发的磷矿智能分选技术已在贵州磷化集团实现产业化应用,矿产综合利用率提升23%;“刺梨云平台”融合农学与大数据技术,建成20万亩示范基地,带动种植效益增长35%;生物工程与化学工程协同攻关酱酒风味物质图谱,助力茅台镇6家酒企通过地理标志认证。
贵州大学还聚焦学科高峰,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为牵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构筑人才汇聚的学科建设高地。自2021年以来,新增国家级人才67人,总量达82人,占全省高校国家级人才总量70%;专任教师博士比达到60.34%;引进培育学科带头人297人。通过“靶向引才+精准育才”双轮驱动,培育服务贵州“三大战略”和“四化”建设的产业人才323人,占全省比例达75.64%,为磷化工、酱酒、大数据等重点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着力构筑起人才汇聚的学科高地。
贵州大学师生在田间地头开展实训。(贵州大学供图)
杨未表示,贵州大学将以第六轮学科评估获评“2个A、10个B”的目标为牵引,实施学科建设“倍增提升行动”,集中力量重点支持植物保护、软件工程等学科提质进位,哲学、法学等学科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贵州地域特色与发展需求,重点建设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茶学等特色学科专业,通过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等举措,打造具有贵州品牌特色的学科生态体系。
“下一步,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以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学科工作为契机,以理工科强化为重点,不断推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贵大方案、贡献贵大力量。”杨未如是说。
编辑:韩晓梅 刘利利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