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赛金奖 | “醉”肥土壤——酿酒废渣高效循环利用产业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11-06浏览次数:397

获奖情况: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赛高教主赛道 /(研究生)创业组金奖

项目名称:“醉”肥土壤—酿酒废渣高效循环利用产业化

参赛队员:涂汉、时一丹、蔡佳、何心意、黄江浔、刘光涛、张维、赖永悦、符龄心、陈月忠、冯乾伟

指导老师:吴攀、李学先、刘魁、付勇、王爱华、刘鸿雁、苟萌萌

团队介绍: “醉”肥土壤团队在吴攀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深耕环保领域,历时10年推出酿酒废渣制营养土产品,就我国目前存在的土壤环境问题及酿酒废渣处置问题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团队成员主要来自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由本硕博人才组成。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技能特长,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项目落地贡献力量。团队承接酒企酿酒废渣处置业务,通过生产厂房与三项核心技术将酿酒废渣变废为宝,再经销售中心与工程中心,将营养土产品推向市场,应用于土壤修复工程中,实现了酿酒废渣高效循环利用。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项目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取得了贵州省首个高教主赛道创业组金奖。

贵大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戴美琳)据项目负责人、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读博士涂汉介绍,随着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白酒产量的增加,酒厂产生的大量有机固废(如酒糟、污泥、窖泥)难以有效处理,造成河道溪沟污染。此外,矿山开采导致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贵州喀斯特地区部分土壤肥力不足、耕层较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我们是否能探索出一条有效实现酿酒废渣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三化利用之路呢?

团队成员何心意、黄江浔表示:在调研中发现,赤水河流域白酒年产量约达3500万升,酿酒废渣随之激增,严重污染赤水河流域,但传统处理方式又存在二次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无法再利用等痛点。基于这一情况,团队萌生利用酿酒废渣作为原料,生产营养土,解决酿酒废渣处置问题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以此为生态修复提供治理新思路。

攻克实验难关,独创核心技术再创佳绩

如何才能实现酿酒废渣的资源化利用,是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吴攀老师指导下,团队在技术研发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长期的野外调研和大量的中小试验,首创三大核心技术:菌种筛选促腐技术、微生物发酵水肥一体化综合调控技术、物化协同降解重金属技术。正是三项技术的攻克,项目产品解决了酿酒废渣处置难、再利用两大难题,实现酿酒废渣高效循环利用。

团队成员蔡佳、符龄心说到:“这一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团队成员夜以继日的付出与努力。仅菌种筛选促腐技术,就要经过数百次的筛选实验。”团队成员刘光涛回忆道:“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会感到焦虑,因为实验结果不理想就意味着需要重新调整方案,再反复试验论证。”最终,在各位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团队逐一突破技术难关,最终让项目落地应用。

化知识为产品,助力经济与生态双丰收

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能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科技支撑。

如今,该项目已进入成熟推广阶段。“醉”肥土壤团队现拥有35000平方米生产厂房,用于支撑产品生产;并与有关白酒、环保等200余家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覆盖贵州省9个市州、63个区县。不仅为地方经济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切实贡献,项目还带动了1000余人的就业,为反哺社会,团队积极助力人才振兴、乡村振兴,在毕节市定向资助8名贫困大学生,在遵义市资助了20余名留守老人等。

团队成员赖永悦表示:“项目采用独特的技术路线,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矿山污染和酿酒废渣处理问题,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项目还通过与多家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实现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目前,该项目的产品已在线上销售到全国十多个省份,实现了酿酒废渣的高值化利用。

对于本项目未来的发展,团队成员时一丹抱有着极大的期望:“公司将立足贵州,辐射周边省份,不断推进矿山环境污染综合防控与绿色修复工程实施,打造多种盈利模式;承接酒企酿酒废渣处置业务,为公司创造可观收益,推动酿酒废渣资源化、产业化应用。” 

从初步提出到生根落实,从羽翼未丰到捧起金奖,项目历经十年磨砺。正是贵州大学“醉”肥土壤团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不懈行走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才能在今天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在之后的日子里,团队也将不断创新和优化酿酒废渣处理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