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市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开幕。
十数载精耕不辍,山川异域情相连。自2008年以来,50个国家和地区齐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贵州不仅成功将世界教育精英“请进来”,更以此为翼,自信满满地“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展翅翱翔。
乘交流周之东风,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合作桥梁不断搭建,建立了多个合作联盟、研究中心和基地。迄今为止,参与此盛事的中外机构逾千,与会嘉宾接近万人次,更有近2千份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在此成功签署,成就斐然。
教育为媒,相通相融;开放共享,携手前行。中国的友谊之花,因交流而繁盛,更在一次次沟通互动中,绽放光彩,绚烂夺目。
跨越山海“请进来”,贵州搭建国际教育交流“桥头堡”
贵州,这片蕴藏着无限活力的热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教育交流的重要窗口。
教育在此搭台唱戏,邀国际友人共襄盛举。2008年,21所中方大学、17所东盟大学签署了55份协议,建立起合作交流渠道;2010年,首届中国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正式举行,标志着合作升级至新高度,迈向更深层次探索。
贵州以其开放姿态,于2021年促成多校与东盟伙伴缔结盟约,不仅接收留学生,更有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外交部、教育部双重认定,成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培训重镇。2016年,11国教育部长的历史性聚会,催生了“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奖学金”,千名“东盟学子”因此受益。
随后几年,特色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高职院校合作联合会的成立、“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的启动等,标志着贵州正逐步构筑起国际教育交流的坚固桥梁。
多年来,一届又一届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逐渐构筑成国际教育交流的前沿阵地。贵州也以此为契机,推动本地教育资源与国际接轨,实现了双向共赢的教育愿景。
2020年踏入贵州,从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汉语学习起步,到如今成为贵州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缅甸姑娘诺拉的足迹不仅记录了个人成长,也映射出贵州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独特魅力。
2022年,诺拉在交流周担任志愿者的经历,加深了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并表示将“打算继续在这里学习历史。”
透过诺拉的视角,贵州不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还为参与者搭建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机会。
文莱学生文妮在2024年的交流周活动中感慨,教育合作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搭建了理解与友谊的桥梁,展现了“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及贵州的国际风采。
近年来,除了青年交流频繁,贵州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也成效满满。贵州大学凭借交流周平台,已培养超过5000名东盟国家的国际学生,并与近3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伙伴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则以创新思维,通过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的合作,引入30余门国际课程,实施教师互访与学生交流计划。200多位教师接受了国际化培训,培养出一批双语及国际课程教师,更有3名教师获得“工匠之师”境外培训的宝贵机会。自2018年具备招收留学生资格以来,该学院已培育来自东南亚、中亚、非洲的近百名留学生,并在2023年新增两项重要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真诚的贵州,跨越山海将顶尖资源“请进来”。
在2024年的交流周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大泉,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新一轮的国际篇章。
昂首阔步“走出去”,教育+N开启中国东盟合作新篇章
每年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学者和学生汇聚于此。
2024年的交流周,创新“教育+”模式,将深化拓展交流周内涵外延。包括“教育+人文”“教育+经贸”“教育+产业”“教育+科技”“教育+文体旅”在内的5个方面12个项目,在这个夏天齐放异彩。
“教育+N”等于无限可能!
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唯一的官方教育交流平台,历经十六载春秋,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不仅深化了双方的人文交流与资源共享,还为贵州与东盟及其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构建了教育合作的畅通桥梁,为国家外交、区域建设和贵州的高质量对外开放贡献力量。
自2008年交流周落址贵州以来,这个昔日教育国际化的“新面孔”已蜕变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让全球目光聚焦贵州。
2018年,张茜通过贵州省“千人留学计划”,赴泰国皇太后大学真菌卓越研究中心学习。带着课题去的她,在泰国学习期间不仅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还发表了相关论文。“这段学习经历锻炼了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我攻读博士打下了基础。”
“走出去”的贵州大学博士生张茜在交流学习中收获了成长,“走出去”的贵州高校,也硕果满满。
2018年,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经外交部、教育部批准入选澜湄基金项目,培养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轨道交通技能人才。五年来,该院共计培训学员上万人次;去年,贵州首次启动实施地方公派赴新加坡高水平大学留学“百人计划”,师生双向交流突破“双千”目标;贵州大学与泰国皇太后大学合作举办植物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实现贵州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零的突破”……
借助交流周平台,贵州不断探索教育相通、人文相融的开放路径,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外师生双向交流、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突破,推动教育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2024年的交流周开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何光彩更是直言:“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五大家园’倡议引领下,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促交流的互动格局进一步形成,教育日益成为青年一代彼此相知、相亲、相融的催化剂和黏合剂。”
开放共享向未来,用教育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
中国与东盟,地缘毗连,山水相依,文化交融,血缘相亲。这份深厚的联系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持续推动而愈发紧密。
中缅“胞波”情谊源远流长,今年教育周上,缅甸教育部副部长莫佐通说,在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支持下,缅甸学生得以一直在许多世界知名的中国大学学习,其中著名的奖学金项目之一便是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奖学金项目。
自2017年以来,该项目下的博士和硕士学位奖学金专项已向来自缅甸的超过25名奖学金获得者提供支持。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哈必芭认为,作为中国-东盟的重要支柱。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智力增长和弥合文化鸿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2022学年,东盟来华留学生约占中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0%。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东盟国家作为他们的留学目的地。她深信,交流周不仅是展示和分享的舞台,更是孕育新合作的机会之窗。
开放共享、共赢未来,借助交流周,贵州对外交流合作的“交际网”越来越密。
50余个东盟国家、“一带一路”特邀伙伴国家及地区,6000余个参会单位,4万余参会人次,2千份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480余项活动……这些数字见证了交流周举办以来的辉煌历程。
秉持“平等互信、开放创新、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交流周不仅成为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更为构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持续贡献力量。
贵州,作为交流周永久的东道主,十六年间,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搭建平台,拓宽领域。
如今的贵州,也正与东盟各国手挽手,以教育为笔,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
编辑:刘利利
责编:韩晓梅
编审: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