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ChatGPT、AlphaGeometry、Sora等人工智能(AI)软件,成为线上线下讨论的热门话题。在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论坛上,人工智能也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门话题,并认为“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教育是大势所趋。”
“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交流活动现场。
“从电力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贵州大学副校长王旭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变化,才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贵州大学副校长王旭主旨发言。
“一个国家的发展建设想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必须关注教育问题。”老挝教育体育部职教司司长努潘·武萨认为,在教育领域,要以科学和专业为基础,推动人才培养和发展,所以人工智能教育势在必行。
怎么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蔡一夫认为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十分重要。他介绍说,“今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揭牌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数据库学院,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哈佛大学应用计算机科学研究所 (IACS) 项目主任Pavlos Protopapas认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后,师资培训至关重要。他说,“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对技能期望,要求我们不断学习。老师融会贯通了,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具体用什么样的路径来培养“人工智能+”创新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丽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逻辑化课程和研讨教学至关重要,教育应平衡科研与教学,推动国际化改革,培养创新思维。”
对此,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颜盛提出了“ASI-X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他介绍说,该方案为学生打造高度个性化、互动性强的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通过生成式AI研究、AI+创新课程、AI教学和服务工具、国际开放社区平台等方式,推动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培养 ‘人工智能 +’ 创新人才。”颜盛补充说。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执南主旨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执南则从微观的角度,提出培养快速迭代思维、通识通才和知识流动思维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实现学生“品味-知识-能力-素养”协同培养的目标。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成为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讨论的焦点。在“智联世界,AI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如何在教学、科研及校园信息化等场景应用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贺华中主旨发言。
“人工智能有助于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结合,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贺华中说,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造数字校园、校企交流合作和国际院校合作三个方面来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打造数字校园方面,主要是建设产教融合实习基地,重塑技术型高管工作内容,开展虚拟仿真实训等,通过技术设备和智能设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训练,建构一些人工智能化小产品。”贺华介绍说,在校企交流合作方面,通过学生走向市场和社会、企业走进校园的方式,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共建实验室,这样既能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也能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需求。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教育主旨发言。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产生了一大批新业态、新岗位,带动了‘人工智能+X’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教育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顺应技术发展趋势,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专业,对专业(群)结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等进行重新设计,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方式。
编辑:刘利利
责编:韩晓梅
编审: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