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遵义市绥阳县连片农作物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7月11日至16日,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荒野新耕”一行前往绥阳县赴盛夏青春之约,在田间地头“践”遇青春,为乡村振兴挺膺担当。
7月12日,实践队成员一早来到绥阳县蒲场镇蒲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听取相关介绍。蒲场镇集中利用原先无人种植的荒地,以大溪村为核心种植区,发展种植黄金茶。总面积有一万多亩,大溪村占地七八千亩。由于黄金茶对地理环境要求高,基本都种植在荒坡上。
实践队员在蒲场镇蒲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采访(杨曼君 陈天佑 陈思源 摄)
实践队成员还了解到,黄金茶能够适应当地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改善局部气候,提升生态效益的积极作用。除自然方面的作用外,以黄金茶为核心形成的产业创造了一系列致富岗位,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这一举措不仅精准地契合了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而且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重振兴,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在了解了蒲场镇的撂荒地治理与发展情况后,实践队成员对于带动致富的关键作物——黄金茶产生浓厚兴趣。
金黄色的茶山间,实践队一行采访了黄金茶管理人员张武明。张武明一身普通农人打扮,驻守在蒲场镇茶山上,“政府招商引资,缓解了当地就业难题,从原先的荒地变为现在金灿灿的一片,这是我们种植黄金茶的决心。”
临近正午,实践队成员走进四衙寨,采访到当地种植大户李发杰,了解到帮助乡村发展是李发杰回乡的初衷。
实践队走访村民(杨曼君 陈天佑 陈思源 摄)
“学知识、长本领,但不能忘记生养自己的地方,懂得感恩,懂得回馈,是每一位青年人的必修课,家乡发展的前路就在我们手中,我们一定要勇于承担起带动家乡发展的责任。”实践队成员由衷说道。“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家纷纷表示,定将不负韶华,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紧密结合,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午后时分,实践队踏入一户温馨的村民家中,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访谈。“起初这儿对种黄金茶心里没底。老一辈的习惯难改,但政府派来的专家,一遍遍给我们讲解,说黄金茶不仅品质好,需求也大,我们才慢慢开窍。”通过此次对话沟通,实践队成员了解了村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希望能够通过团队的力量,积极反映村民诉求。
实践队在黄金茶茶山合影(杨曼君 陈天佑 陈思源 摄)
黄金茶、黄金坡,蔚蓝天空下那一方土地生长着金色的致富梦,那是农人世世代代辛勤劳作的家园,人们种茶辛勤,收茶欢笑,依靠黄金茶过上乡村振兴的致富新生活。站在茶山下,从山脚眺望山顶,实践队成员感叹道:“我们更加坚定将修正德行作为根本任务,自觉成长为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有信仰的时代青年。”
编辑:刘利利
责编:韩晓梅
编审: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