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工科”建设战略行动应运而生,成为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紧扣时代脉搏,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在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等方面系统性地加大建设力度,将“大数据”与“信息化”定位为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柄科学利剑、一门前沿技术和一片葱翠绿叶”。
一、练好内功,立足自身搞建设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优化专业建设为目标,深化综合改革。围绕“新工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宽基础、重技能、强技术、促应用,推进系统性跨越式发展。
1.科学优化专业设置,适应行业新技术发展要求
学院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注重紧跟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学院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3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物联网工程1个省级一流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新兴优势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中外合作办学特色专业。在2021年最近一次培养方案的修改过程中,学院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减少了部分基础课程的学时,优化了专业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增强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动手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着力搭建科研平台,增强学生新技能培养锻炼
学院着力搭建一流教学科研平台,现有的半导体功率器件可靠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电子功能复合材料特色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强有力地通过科研平台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新建的贵州大学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经费10000万元,新建科研培训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包含材料模拟与设计平台、集成电路(IC)设计与仿真平台、光机电智能制造设计与仿真平台、芯片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平台。
这些全省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很好地满足了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加强了包括在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创新训练等课程上提高学生实践技术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三年参与国际“互联网+”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获得国家级“特等奖”和省级奖200多项。
3.深化校企合作内涵,突出科研新成果转化运用
学院创新“植根行业、校企联手、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拓展校企合作途径,同电子信息行业的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华大九天、明导、ARM、微芯等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搭建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优质平台。与中国振华集团、航天十院、贵州黔芯智造等本地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突出学院科研新成果在行业、企业的转化运用,为贵州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新生代培养引进
学院加大新生代人才引培力度,建设一支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近三年培养和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博士16人。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重点,鼓励教师申报学科带头人,10余名教师获得学科学术带头人(含培育)称号。学院极力培养高廷红、张利等专家冲刺申报国家“四青”人才,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推学院内涵式发展。
二、加强合作,交叉领域寻突破
在学院长期的探索和与各学院的交流中,学院深感学校文、理、工、农各专业发展的深厚沉淀,学校有些专业也感觉到在发展建设中遇到了各种瓶颈制约问题,尤其在信息化时代潮流下如何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手段助推自身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问题日益凸显。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愿做一片陪衬绿叶,将自身的“大数据”与“信息化”专业优势转化为助推学校其他专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柄科学利剑”,加强校内与各专业间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交叉融合,寻求新的合作点和突破点。
对内,2023年在学校“强工科行动”的指导下,学院在校内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人武学院等学科专业开展了深入交流,确定了很多合作点。
对外,学院先后与浙江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跨专业、跨校、跨地域就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问题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合作建设了省级和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开展了线上教学交流活动,丰富了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影响力。
新时代已来,在服务全省“四新”“四化”和贵州大学“新工科”高质量发展建设的新征程上,让我们交叉融合起来。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