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微生物最前线:宋宝安院士:立足“作物健康”,绿色植保是中国农业的未来!

发布者:prman发布时间:2021-04-12浏览次数:663

  

“人类农业历史悠久,使用农药是历史发展与进步的必然。最早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新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而为了抵御“饥饿”,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各种办法以有效地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

早在公元前1200年,古人就用盐和灰除草,开启了天然农药时代。

19世纪,人类进入农家现配现用的石硫合剂与波尔多液为主的无机农药时代。由于用量大,加之滥造、滥用,促使各国立法加强管理。

法国于1905年首先制定农药管理法,美国于1910年立法进行农药管理。

1944年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第一个有机磷农药—对硫磷,这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化石能源为主的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它的高效、经济、简便等优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瑞士化学家Paul Hermann Müller因发明DDT,并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

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等几大类农药品种集高效、经济和广谱等优点,得到高速发展,并在世界各国作物病虫害防控中得到广泛使用。化学农药的使用实践表明,农药使用可挽回全世界农作物总产30-40%的损失,诺贝尔奖获得者Noman K. Borlang说“没有农药,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危险”。

但是,大量使用农药,尤其是不易降解的有机氯农药,使环境受到了污染、生态受到了破坏。1963年Rachel Carson女士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对化学污染问题进行抨击,唤醒人类对化学农药的重新认识,这进一步加强了对农药的管理。美国等国后来对已登记的农药品种逐渐加以审查,凡发现潜在危险的,分别采取禁用、限用等系列措施。此后的几十年,先后出现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新烟碱杀虫剂、磺酰脲类除草剂、双酰胺类杀虫剂等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

“刀耕火种”的年代已经远去,化学农药的使用带来过“幸福和伤害”。但我们深信,农药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效到高效、由高毒到绿色、从高风险到生态安全的过程。当前,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化学农药如何从高效到绿色生态跨越的关键时期。以手性农药和杂环农药为代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高选择的绿色农药成为全球应对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或者重要手段,研发更高效、更环保、更安全的绿色农药是近年来世界农药研发领域的重点和热点。

我国农药工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从农药生产、使用小国跃居成为世界农药生产、使用第一大国,农药产品供结市场极大丰富,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绿色农药的新结构、新品种、环境友好新剂型的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部2015年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基于作物布局、病虫害发生、区域分布等层面,大力推广应用新型高效安全的农药产品,制定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低风险农药,推广现代高效植保智能精准机具,并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转化应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等,通过采取物理防控、生态调控、生物防控与精准施药相结合技术,积极推进农药减量控害,促进农药减量增效,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科学测算,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为38.8%,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提前三年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零增长目标。尽管这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地抓,一定能够再创佳绩,赢得农业绿色发展的主动权。

“作物健康栽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农药减施增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要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继续以推动农药减量化和作物健康导向的“全程免疫”调控为特点的生态农药创新与绿色全程植保技术应用,将立足于“作物健康”,以“区域治理”为调控策略,精准实施农业部提出的“四减”措施,为重大病虫害防控提供全程解决方案。通过绿色植保科技助力中国绿色农业发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让农业更绿、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作者:中国农药工业协会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 宋宝安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3EKtEG65IsE0aw85TM_AQ  

刊发时间:2021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