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 自定点帮扶黔西南州贞丰县以来,贵州大学先后遴选来自各单位的多名工作人员到贞丰县的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浸入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沉下心、弯下腰、撸起袖子加油干,和当地的党委政府、村干部、贫困户一起,谋贫困村的发展思路,谋贫困户的致富之路,他们翻山越岭,走村入户,足迹踏遍了当地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只为当地群众早日全面脱贫。今年3月,贞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现在,一起去了解成绩背后,驻村干部们的扶贫故事吧!
01
陈勇:岁月无悔 未来可期
★人物名片★
陈勇,现任贵州大学对外合作处副处长、我校派驻贞丰县对门山村第一书记、龙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获评省委教育工委“优秀村第一书记”、贵州大学“国华奖(脱贫攻坚专项)”、贞丰县“最美第一书记”、黔西南州“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陈书记,你走的时候别悄悄地走哈,一定要让我们知道,我们来送你……”。于我,这样的认可,是金杯银杯都换不来的百姓口碑。我和脱贫攻坚的故事,得从2017年讲起……
2017年5月起,我担任贵州大学派驻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第一书记,从那时起,我把曾经教育学生毕业后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念,转变成自己在脱贫攻坚驻村帮扶一线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在贞丰,我先后担任对门山村第一书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宽舍社区工会主席、龙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和前沿指挥所指挥长,每一次任职,我都是想到细处、干在实处、为群众带来好处。大家说我深受地方百姓、干部的认可,我想缘由此出。
这三年,对门山村从曾经的空心村空壳村发展成为村集体资产超千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数十万元和村民人均年收入近万元的脱贫摘帽新农村,这是百姓和干部日复一日干出来的。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3500亩高效益黄金芽、白茶基地和1000亩的坝区蔬菜基地,成功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转型调整,还建立了160亩的光伏电站和年出栏3000头生猪的养殖场,形成了“村前栽花,村后种茶;上有光伏,下有蘑菇;山后面还养了点鸡和猪”的立体多元化产业格局,为村民及贫困户带来土地流转费收入、劳务收入、产业效益收入和入股分红等多重收入,户均增收7000元,有力地支撑了当前脱贫攻坚的同时更为下一步无缝对接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以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大扶贫需要大参与,在对门山村百姓内生动力被全面激发,干群一心谋发展的同时,依托贵州大学这块金字招牌,我充分运用好各种资源,协调贵州大学、香港大学、省茶叶专班专家团队志愿者和山东、深圳等地的社会爱心企业参与帮扶,直接到村的志愿者和专家团队就有三百多人次,他们带来支教、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的同时更是进行累计70多万的物资和资金捐赠,大家一起为脱贫帮扶助力的同时献上属于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爱心。
(左一为陈勇)
脱贫尚在攻坚,新冠又出难题,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成了新年以来的“两场战役”。为了打好这两个“战役”,春节之后的一个月内,我开着自家车往返贵阳和贞丰达17趟,尽我所能为贞丰人民采购运送急需的口罩、消毒凝胶、电子体温枪等抗疫物资设备,两次星夜兼程从贞丰押运蔬菜到贵阳转运捐赠给湖北鄂州疫区人民。17趟也很少,还有成千上万本地百姓的需求湖北疫区人民的期待;但是一个月也很长,日月交替三十余次的时间百姓是一点点熬过去。于是,我充分利用贵州大学的校友企业资源采购贞丰本地扶贫产业基地的滞销蔬菜45吨,然后以贞丰和贵大的名义捐赠给湖北鄂州,以实际行动支持疫区人民抗疫,既保障了贞丰贫困户的增收,巩固了脱贫成效,又体现了大灾大难面前贵州人民与湖北人民心连心“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驻村四年,始终坚持一个信念理想——只要是对百姓、对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有益的事情那就义无反顾地干。77年的我,不知头上白发如何“旺盛”起来,但脱贫攻坚总算是走向尾声。回想今年春节回家的时候,瞧瞧自己头上一大半的白发,可不能让父母看到这样隔年便如此的自己而让老人担心,我还特意把头发染黑才回家过春节。
回首来时路,无怨亦无悔;整装又待发,风光在险峰。脱贫攻坚和疫情抗击给了我锻炼发挥的平台,所以,便携满怀感恩,前进的道路上继续冲刺吧!
02
罗俊松:给村民开创“文创增收”之路
★人物名片★
(左一为罗俊松)
罗俊松,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我校派驻贞丰县驻村工作队队长、派驻定点帮扶贫困村——贞丰县永丰街道办岩鱼村第一书记,2018年3月16日至今驻岩鱼村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在我看来,一个贫困村要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好、走踏实,必须激发其内生动力,必须走产业发展之路,必须找到适合本村的特色产业。当然,要找到合适的产业,得先搞清楚“我有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是什么?有何用”和“怎么做”的问题。
岩鱼村是布依族少数民族贫困村,全村共565户2546人,外出务工人员近900人。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传统种养殖和手工蜡染刺绣等只是辅助性收入手段。其实,作为世居布依族的村寨,岩鱼村传承着近600年的手工工艺——纺纱、织布、蜡染和刺绣,几乎每户妇女都熟练掌握这些技艺。但这项传统技术资源却没有走向市场、形成产业。
罗俊松召集村民开院坝会
如何发挥岩鱼村这一特有的文化资源,并将这项技艺转化为生产力、增加老百姓收入,就成了我搞产业发展的一个抓手。“发挥民族手工特长,开创‘文创增收’之路”这一思路形成之后,我就带领村支两委围绕建好“岩鱼村民族手工文创基地”展开了工作。
第一步就是向全村实事求是地作宣讲,讲清楚村里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布依族手工的价值。“岩鱼村几百年传承至今,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手工保存完整;妇女们人人会蜡染、个个会刺绣;布依族服饰、银饰、绣品等工艺品,本身就大方精美,极具民族特色。几百年传承至今的手工产品,又有市场价值。只要我们有效发挥其作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就是村子发展文创产业的出路和亮点。”
在村民大会、村小组会议、院坝会、入户宣讲、党课等场合,我都和村民这样讲。时间久了,他们就了解了,最终村里下定决心将岩鱼村建设成“布依族民族手工文创基地”。
为了克服农村经营文化产品的短板,我把上海钱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到了岩鱼村,制定了“龙头公司+村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公司进行市场管理和对外销售。这样,村合作社、公司、村民就可以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高效高质地推动文创基地发展。
“岩鱼村民族手工文创基地”项目实施后,创作出16种手工工艺品,50余户农户参与并受益。“一名农妇告诉我,她用一天零散的时间,能换来50-100块的收入,一个月下来能挣1500-3000块。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除了切实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文创基地还拓宽了村子单一的增收渠道,最重要的是村民的精神风貌也得到提升。以前农闲时节,只有少部分人能就近找到些零工做,大部分妇女处于闲散状态。现在,常见她们赶工赶货,生活更充实了,村民们眉头都舒展开了。
通过文创基地项目的推动实施,我更确定了一点:高等学府的外派人员扶贫,就要体现高等学府的扶贫优势——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而智力扶贫,重在“用智”。现在的贫困村,最缺乏的是志气,是智力,所以我们讲“扶贫要扶‘志’和‘智’”。凸显“智力资源”的支撑作用,才能改革创新,在困境中趟出新路,打赢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
03
宋洪庆:扶贫扶智 给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人物名片★
(右一为宋洪庆)
宋洪庆,贵州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鲁容极贫乡前线工作队队员,我校派驻贞丰县鲁容乡里秀村驻村干部帮村书记。2018年12月至今驻鲁容极贫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扶贫先扶智,我不仅要帮助里秀村改变现有的贫困现状,还要充分利用贵州大学的教育资源,帮助贫困群众家里的孩子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这是我来到鲁容乡之前对自己提的额外要求。
2019年3月,在刚开学的鲁容中学校园内,我与村干部一道护送几名刚劝返的辍学孩子回到校园,其中一人让我印象最深,这个孩子叫梁启友,家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9年初,他不顾父母强力阻止,辍学回家,准备外出打工。我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开展劝返工作,当时梁启友还给我算了一笔账,他说“宋老师,你说我读书又读不好,以后就算毕业了也是出去打工,不如现在就出去打工,还可以少花一点钱,多赚一点钱,现在打工和以后打工都是一样的打工。”第一次的劝返工作很失败,那时我很沮丧,但是没有放弃,回村后我通过分析其家庭环境、经济情况及周围亲戚朋友的影响等综合考量,找准梁启友辍学的原因,先后5次上门与其沟通交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我的多次劝说下他终于放弃了打工的想法,同意返校继续学习,不过梁启友又给我留了一个问题:“宋老师,大学是什么样的啊?我以后能不能读大学呢?”
这个询问,在我心里回荡了很久,对啊,要让孩子们树立读书的目标,可以先让他们感受一下大学校园。何不组织一次夏令营,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校园去看一看感受一下。
说干就干!我和贵州大学对接,联系协调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经过一个月的筹备对接,名为“志存高远,筑梦之旅”科普夏令营活动终于开启了。就在2019年5月,我先后带领80余名鲁容乡的中学生分两批来到贵州大学开展筑梦之旅——为期3天的科普夏令营活动。3天里,带着这些长期处于深度贫困地区,居住于大山深处,对外面充满渴望、从未离开过县城的孩子们,先后参观了贵州大学图书馆、校史馆,贵州省科技馆,FAST天眼。让他们真正感受科技的魅力、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在他们心中埋下求学的种子,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改变他们的未来!也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那就是,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斩断贫困的这种‘代际传递’,也就是如何做好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这次夏令营结束后,梁启友就主动找到了我,他说:“宋老师,我这次在贵州大学图书馆看到了很多书,我想以后再到这里来看书!我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同时,我还了解到,参加夏令营的80名同学们,大部分也有了自己新的努力目标和动力,多了自信、坚毅和憧憬。
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我在鲁容中学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光!看到了希望!扶贫一年多来,再苦再累,都觉得很值得,自己能够见证并参与到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斗中,是我的一生的荣幸。
04
罗志贤:扶贫在路上 他乡即故乡
★人物名片★
(左一为罗志贤)
罗志贤,原成都军区复退军人,199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贵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综合科科长,我校派驻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镇陇塔村第一书记。
一晃3年过去了,驻村第一书记的路虽走得不算平坦,但就像是再服一次兵役——祖国需要,有召即到。我第一次走进陇塔村是2017年,接到学校组织部通知时,我有些踌躇,有些担忧。2016年6月自己刚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还处在康复理疗阶段,能否扛得住这重任?孩子还有2个月就要参加考高,重要节点上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业?但绝对服从,敢于担当的我收拾好行囊,踏上了驻村之路,此行三载,以军人的坚毅为盾、以家人的支持为伴。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面对陌生工作环境,虽然曾经有过驻村帮扶工作经历,但要想驾驭农村工作,成为行家里手,我认为一切得从头开始,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积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开展的各项中心工作,深入到陇塔村开展工作,主动深入到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矛盾纠纷较为集中的事物中去。
工作思路理清后,我立即开展了摸排调研工作,对所辖村民进行逐户上门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潜心调研和悉心收集、归纳和总结发现陇塔村基础设施较落后;村支两委办公场地较小满足不了为民服务的需求;产业发展单一且未形成规模。鉴于此,我与村支“两委”成员一起,制定了陇塔村“修通一条路、建好一栋楼、发展好产业”的工作目标,为陇塔村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右三为罗志贤)
“蓝图绘就,重在添彩”,作为村第一书记,我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带领村两委班子从加强自身建设和凝聚力、战斗力做起。同时,我帮助村两委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并统一上墙等。制度建立后,村两委组织开展“群众会、院坝会”30次,参加的群众1280人次,组织开展问题短板排查研判会66次,化解矛盾纠纷12个,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36个,做好事、实事177件。同时,结合村实际情况,出谋划策,跑项争资,2018年硬化了4.7公里未硬化的通村路;修通了未修建的4.5公里通组路;新建了120平方米的村活动室二楼及完善840平方米活动场地。让群众对村支“两委”班子有了理解、信认和支持上的转变,村班子新形象日渐形成,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
因地制宜,才能行之有效。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引导百姓们将原有靠天吃饭的玉米和烟草种植业转化为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特惠贷、培训就业、入股分红等生产方式。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做到项目安排精准、措施到户精准,组织实施烤烟、茶叶、辣椒产业共计700亩,受益群众达1300人;指导本村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贷到特惠贷、小额贷款资金214万元,主要用于发展养猪、养牛、种植烤烟、茶叶等,还对1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了入股分红,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精准扶贫的红利与甜头。同时,我还抓就业培训,村里现有800多名劳动力到各省务工,主要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工作等。
这三年一路走来,虽苦,虽累,但当地村委和村民对我从了解到信任,这份真挚的感情也让我割舍不下。于我,他乡即故乡!
05
李鲁华:扶“心”扶“智” 让国家政策深入人心
★人物名片★
(左一为李鲁华)
李鲁华,农学院副教授,我校派驻定点帮扶贫困村—贞丰县龙场镇坡柳村第一书记,2018年3月16日至今驻坡柳村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贞丰县龙场镇坡柳村是多个民族混居的贫困村,2018年我刚去坡柳村担任第一书记时,为了尽快摸清坡柳村的村情民情、贫困程度、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融入到村民中,我勤走访,多听多记多了解,向有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交流学习。
也是在多次的走访中,我得以深入了解村民对“脱贫”和扶贫干部的理解与认识,也看到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我深深的体会到,扶“心”和扶“智”对于支撑、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村里有户老人家吕明富,因患有糖尿病一直享受农村低保,但2018年其儿子买辆面包车,所以村里取消了吕明富的低保。不懂政策的吕明富认为是村干部故意取消其低保,对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有很大偏见。鉴于此,我带领村干部和包保责任人多次到吕明富和其儿子家中宣传讲解低保政策,一次次下来,吕明富转变了对扶贫政策的错误理解,他儿子也懂得了致富不能“等靠要”的道理。后来,我们为吕明富办理了慢性病证,让他的医疗有了保障,现在老人家常说:“国家政策好,儿子有出息,不能再拖国家后腿喽。”
“空巢老人”卢明章也曾对政策不满意,因为陪伴他的孙子有重度残疾,却一直未办理到残疾证。老人不清楚办理流程,之前寻求帮助也一直没落到实处。在了解实际情况后,我帮卢明章准备了相关材料,又先后四次陪同他办理残疾证和重度残疾补贴。这只是我工作中的其中一件,但却让卢明章对扶贫干部有了信心。他多次说:“李书记真的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情。”“现在政策好了,国家样样都为老百姓着想,我现在对国家政策很满意。”
在走家串户中,扭转村民对扶贫政策的误解,成了我的一项重要工作。怎么做才能实实在在地让村民感受到国家和扶贫干部对他们的帮扶,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再多一次走访、再多一次倾听、再多一次关怀并再多一次宣传政策”,“走一千次不如躬身解决一次问题”,让“干部到家拍照走人”变成“干部到家解决问题”……这些成了扶贫工作中的自我要求,也是对村干部、包保责任人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提升的要求。在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抱怨少了,赞扬多了。“国家政策好了,我打扫好屋内外卫生、讲国家好来感恩国家。”
除了转变思想扶“心”,灌溉智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扶“智”也是我很重视的一项工作。落实好贫困学生精准教育资助、完善村级图书室、加强人文关怀,保障学习无忧,提升学生认识,这些工作,都在外国语学院和农学院的帮助下得以完成。现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儿童就读学前教育60人、小学122人、初中59人、高中(中专)20人、大学(大专)13人,均已享受相关教育扶贫政策,坡柳村图书室的建设工程也已完成,贫困学生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村民吴德华不再为孩子的上学问题落泪,他说:“自己一个人供三个娃娃读书,以前读不起书,我就想着让娃(忠央)早点干活路养家,娃娃不愿意也没办法。现在国家政策好,娃想读书就让她读,感谢国家,感谢党。”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历练和精神洗礼,我更加相信,只要坚定不移的跟着党的目标和方向走,一定能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向中华民族的复兴。
06
李谦:我和包保贫困户的点滴故事
★人物名片★
李谦,动物科学学院,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工作人员,贵州大学派驻定点帮扶村——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第一书记,2018年3月16日至今驻花江村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2018年3月,我被学校选派到黔西南州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那时起,平街村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那里的村民也成了我仿佛认识多年的朋友或亲戚。两年多来,在我的扶贫之路上,有辛酸,辛酸是因为看到了贫困户的贫困;有喜悦,喜悦是因为贫困户的日子越来越好。
从进入村口的第一天起,在村干部的积极配合下,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遍访了村里的所有贫困户。同时,按照贞丰县委的要求,通过五个专项治理,将贫困户分户承包,我自己分到了五户。村民任恩华是我包保的贫困户之一,属因病致贫贫困户,他家三口人,老任今年50多岁了,由于常年患肺气肿病,身体不好,干不了重的体力劳动,他妻子有耳聋的残疾,另外,还有一个20多岁未成家的儿子在外打工,儿子很少在家,所以基本上都照顾不到家里的父母。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两步走的帮扶措施,一是通过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评定,将任恩华夫妻二人纳入低保系统,使他家每月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二是根据该户自身情况,实行了因户施策政策,结合他不能干重体力劳动的实际,为他家配备了一头5000元的牛和4头800元的猪,让他们进行饲养,发展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这样,我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时间过得很快,老任家养的猪和牛一天天长大,他们一家都十分高兴。可是在没有任何明显发病症状的情况下,2019年的4月21日,他家养的猪突然死了一头,另外三头也不吃食了,接到消息后,我马上赶到他家,为猪治病,看着他们焦急的面部表情,我明白了村民对致富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更增加了我帮扶村民的信心和决心。在之后的一周中,我每天按时两次去给猪打针,没有药了就打车去县城购买。经过一周的规范治疗和老任夫妇的细心照料,这三头猪渐渐肯吃食了,精神状态也好了,从此老任一家对我更加热情,每次去他家走访都要留我吃饭,但都被我拒绝了,我告诉他们:等你们的日子好了,我们在好好吃一顿庆祝下。
我和老任就这样联系着。有一次下午才五点钟,我的手机就突然响了起来,电话是老任打来的,说又有一头猪病了,叫我赶紧去看看,我赶紧带上兽药赶去他家,进屋后看到的却是一家人围在桌子旁,像是在等人吃饭,老任用他那略带嘶哑的声音叫我“李书记,快来吃饭,我们都在等你。”我说“先看生病的猪吧。”然后整桌人都笑了。老任说:“今天是我51岁的生日,猪并没有生病,叫你过来,就是吃饭,但又怕你不来,所以就假借猪生病,知道那样你一定会来的。”说完,就盛了一大碗饭双手递给了我,并拉着我的手告诉我:他已经很久没这么开心了,我就是他的家里人。
时间到了19年6月29日,老任由于长年患病突然去世了,我听到消息后,很悲痛,立即把村里的工作安排好后,就去他家帮助处理丧事。经过这些事情后,现在我与他们家的关系已经像一家人了,他们家不仅仅是我包保的贫困户,更像是亲戚一样了。
通过两年多的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的锻炼,我学到了许多基层工作的经验和方法,现在花江村虽然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还有少数农户未脱贫,作为花江村的第一书记,我知道还有一段扶贫路需要我带着他们走好。
07
余显富:我在巧年村扶贫的日子
★人物名片★
(右二为余显富)
余显富,贵州大学后勤管理处宿管公司正科级副经理,2012年任贵大驻赫章党建扶贫队队长,2013被省高教工委评为优秀驻村干部,2018年再次派驻贞丰县鲁贡镇二类贫困村巧年村任第一书记至今。
2018年3月,组织选派我到黔西南州贞丰县鲁贡镇巧年村担任第一书记,没有豪言壮志,提起行李,开车前往,因为这次是我第二次参加挂职党建扶贫,深知当前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性。当时我要考虑的是“扶贫怎么做,做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来到了巧年村。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作为省派第一书记,到一个完全陌生并且百分之九十五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工作,说实话,一开始面对的情况是千头万绪、难以着手。在工作中寻找抓手成为我的第一要务,到村后,我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要求,依靠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力量,积极到老党员、致富能手、群众代表、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村庄发展的意见和发展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和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用产业带动群众致富。这也成为我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
找到抓手后,我根据当地属亚热带气候适宜种植花椒和沃柑的特点,积极发动村民栽种花椒。目前全村栽种花椒620亩,贫困户种植沃柑270亩,预计三年内便可见成效。利用巧年村养殖的土鸡比较正宗、质量好、产量大,肉牛全为自然放牧,肉质好的特点,为农户联系买家,广开销路。
(左二为余显富)
产业脱贫要注重长短结合,既要有长期的发展目标,又要有短期、见效快的产业,如果说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是长期的产业目标,在短期内,我结合巧年村的实际情况,利用贞丰县批准的60万元柑橘种植项目,用村委会合作社承包实施该项工程,组织当地群众进行施工,仅产业路开挖、桔苗种植合作社营利达10余万元,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让贫困户人员在基地务工,为当地30多户贫困户家庭户均增收2500余元。
此外,我还包保贫困户,印象最深的就是包保户王朝丰家,他家有7口人。在我开始结对帮扶时,王朝丰父亲刚牢改释放,王朝丰本人也是牢改服刑人员,他的大儿子又是残疾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在多次走访基础上,我为他家制定了较为精准的帮扶措施,自掏腰包为其家人交医疗保险费,使得他家医疗有保障;通过积极争取和协调对接,送其夫妇到浙江温州务工,并通过电话和网络对其务工进行指导,现夫妻二人每月务工收入达1万多元,同时,为他家争取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让其父亲在家种植砂仁丶沃柑等。经过两年帮扶,王朝丰一家家庭生活大为改观,房屋从当年的人均不足20㎡到现在超过人均40㎡,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当前,在迎接上级的多次检查验收中,巧年村实现了减贫摘帽,“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作为巧年村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还远未结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和工作中,我将与村支两委干部一起努力奋斗,顺利迎接和通过即将来临的全国普查,确保实现全面小康。
08
王彬:我和冬妹村的那些事儿
★人物名片★
(右上为王彬)
王彬,动物科学学院,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工作人员,我校派驻定点帮扶村——贞丰县双峰街道冬妹村第一书记,2018年3月16日至今驻冬妹村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冬妹村,位于黔西南州贞丰县者相镇,世居有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气候温润,山清水秀,风景宜人。2018年3月16日,我第一次来到冬妹村,任第一书记。
在冬妹村的两年多时间里,有很多让我难忘的事,但最深的感受是:我和冬妹村都在“成长”,不同的是,我的工作经验得到积累,而冬妹村的发展越来越好。
在调查走访中我发现,冬妹上半村尤其是坡哈有优良的土地和充沛的水源,咨询水产系专家、并进行充分的水温计水质监测后,确定这里适合做水产养殖,但当地村干部和村民不敢做。我觉得如果有示范,村民应该会跟着一起做。考虑再三,我决定自己流转土地做示范给村民看,最终,在动物科学学院原党委书记任书记的介绍下,我决定做小龙虾养殖推广。联系好合作公司后,我的“示范田”进了小龙虾苗,可惜因为在路边,路过的牛比较多,破坏了防逃设施,等春节后回村里时,看见眼前的景象,我只能苦笑着说,这批小龙虾就当是“放生”了。
小龙虾养殖无疾而终,我决定利用现有场地做本地品种鸭养殖示范,初期采购鸭苗,后期自己收购种蛋孵化。历经波折后,总算养出了一群毛色特别好、特别漂亮的鸭子。品种鸭养殖示范终于算是成功了,以前冬妹村没有规模养鸭的农户,现在冬妹村50只以上规模的养鸭数量超过5000只,近期会增加到10000只以上,这算是我的一项工作成效吧。
在冬妹村的两年里,除了工作,还有一批批“可爱的人”让我感怀。我接触最多的是村干部、驻村干部、下沉干部。2019年村里常驻的干部有组织部的下沉干部12人,者相镇的干部5人,村干部5人。他们为脱贫攻坚付出了很多,长期的超负荷工作,长期的驻村,与村民、贫困户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虽然我们朝夕相处仅一年,但到现在我仍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除了干部,还有贵大一群群可爱的孩子们: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买来进口颜料给村里绘制文化墙,现在快两年了颜色依旧鲜艳饱满;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的暑期实践队为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举办联谊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为他们进行情感疏导;动物科学学院的学生认真扮演第三方评估专家走访,调查村民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充满希望的生活愿景,我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冬妹村给我的礼物。
日日难分朝晚霞,时时不顾体疲乏。
春风化雨观足下,一路枯枝吐翠芽。
驻村干部记手札,一片真心为大家。
素材收集整理:龙晓雪 张婵 康瑞
编辑:陈仕婷
责任编辑:刘玉玲
审校:尹梓熹
编审: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