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书记】潜心治土 倾心育人——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黄宗胜

发布者:新闻网1发布时间:2018-09-28浏览次数:6327

在门口一眼望去,黄宗胜老师的办公室两侧整齐地摆放着10来张浅黄木桌椅,桌上堆放着书和学习用具,有几个同学正在学习,像是自习室一样。黄老师的办公桌在右侧最里的角落,被两台电脑环绕着,刚好可以将他的脸挡住。在这间不像“办公室”的办公室里,记者开始了采访。


治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江南地区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科研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我的研究只是在为贵州喀斯特地貌做少许基础贡献。” 黄宗胜和我们谈起贵州的喀斯特地质和石漠化问题,显得有些严肃和焦虑。近5年来,黄宗胜一直在带领团队围绕“栖居空间学、栖居空间生态学、栖居空间数量研究方法、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及碳汇”展开系统研究。贵州省位于三江源上头,是国内三大生态问题的集中区域,73%以上土地为喀斯特地貌,且许多地方石漠化严重,地表几乎都被岩石覆盖着,植被非常少。土地贫瘠,粮食作物难以生长,老百姓常说“只能在石缝中找吃的”,当地居民经济极度贫困,生活条件十分落后。贵州省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空气中水分充足,但由于没有植被和土壤储存水分,导致水土流失,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都难以供应。

“在黔西南和毕节,老百姓修建一间两层楼房要15至20年,第一个5年打地基,第二个5年修建第一层,第三个5年修建第二层,第四个5年进行简易装修。”这是黄宗胜早前在黔西南和毕节做传统村落考察时的见闻,正是这些见闻促使他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修复。一字一句间,记者深刻感受到他的坚定决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科研项目,首先要广泛查阅资料,进行文献综述,找出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申报,汇集相关人力、物力、智力投入艰苦的科学研究中。万事开头难,黄宗胜的科研项目,调研的过程可说是困难重重,需要长期在野外走访、采样、分析。为了研究喀斯特地貌,他曾翻山越岭,走遍荔波茂兰自然保护区,访遍森林采样,凭借单薄的身躯背着采集的土壤、植物走在林中,克服各种困难将这些样本带回学校做数据分析。为了研究重度石漠化地区,他曾在凯里市旁海镇的一座山上待了三天,采样植被和土壤做分析。不巧的是,他们赶上了大雨天,本就崎岖难行的山路变得更加难走。黄宗胜和他的学生倍加小心的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他至今都记不得自己摔了多少跤,只是记得被摔得浑身青肿。在这次野外采样中,他的研究生张元博跟随他去,小张摔伤了脚,大半个月不能走路,此行还遭遇了野黄蜂的攻击,被蛰得遍体鳞伤。“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你要听,我们可能说到明天也说不完呀!”张元博笑着对记者说。为了研究传统民居,黄宗胜和他的学生总是爬几个小时的山路,为的只是访遍研究范围内的每一个村落、每一个族群,力求采集样本的完善、全面,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合理。 

目前,黄宗胜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找到了三种类型岩石内部的空间形态结构和植物根系分布规律。下一阶段,他即将去野外做试验,但能否成功种植出植被,还是个未知数。说起研究成果对贵州喀斯特土地的实际修复情况,黄宗胜叹息道:“这很难,跟在沙漠与盐碱地种植植物一样的困难!”但他说,无论结果如何,也要奋力一试,就算不能取得成效,至少可以为后人的研究做点理论上的贡献,毕竟这是一个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解决的难题。


为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黄宗胜承担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日制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景观工程》、《景观史纲》课程教学任务,本科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城市生态与环境》等课程教学任务,承担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全日制及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态恢复理论与方法》、《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等课程教学任务,年均达500个学时,指导研究生50多名,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黄宗胜教学备课认真,课堂上知识量大,课后作业多,且要求学生下一堂课就要上交作业。“我们有不明白的知识点时,他比我们还要着急!”黄宗胜指导的好几个研究生这样说,称他在教学中会一直耐心讲解到学生明白为止。黄宗胜最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便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具体讲解。“有一次课讲植物,课后,他把我们带到人民广场,把那里的每一种植物都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这堂课是最令我感动的课。”张元博回忆说。

为人师表,润物无声。黄宗胜每天一大早就到办公室,做科研,指导学生,直到晚上才离开,节假日亦如此。2017年暑假,他在办公室指导学生写了一个月的论文。每晚23点,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办公室回家。2017年寒假,他只休了一周的假,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只要有老师或学生找他,他都会热心帮助、用心指导,帮助打开和调整调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每到开题或答辩时,黄老师如同医生坐诊一样,不知疲倦地回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帮助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有时候真想偷个懒,给自己放放假,可是黄老师总是打电话问我学习、研究的进展,让我愧疚不已,觉得不学习就对不起老师”……一提起黄宗胜对学生的帮助,他的几个学生就有说不完的话。

一篇一万字的论文,批注可达两千字,精确到字号、标点符号等格式,且面对面对学生讲解辅导,每次至少讲解半个小时以上。指导学生的论文,黄宗胜的态度可谓精益求精,一篇论文要反复修改,甚至达到10遍以上。严师出高徒,他指导的研究生王美权撰写的论文《木本植物对喀斯特石质生境岩石结构的适应性》,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前后修改10多次,完成后在《生态学报》发表。由于科研潜力突出,王美权已保送到南京林业大学读博士。

“自己的学生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样。”黄宗胜和颜悦色地说,“学生在工作岗位取得成就,对社会做出贡献,我会感到高兴和满足。”

半世东奔西忙,今又远航,路遥山高水长。身兼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林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忙忙忙,是黄宗胜最大的特点。付出总能带来收获,近5年来,黄宗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分别在一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SCI收录论文1篇,获专利6项,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同。


文字:学校新闻中心 实习生 谭红赟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