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春天寂静中呐喊——访我校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吴远根教授

发布者:新闻网1发布时间:2018-04-12浏览次数:3687

贵大新闻网讯 (实习记者 田泽宇) 《寂静的春天》是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负责人吴远根教授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这并不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而是一本激起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它描述了由于化工污染,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为了留住生命的绚烂,在寂静中默默为人类的明天进行看似微弱但坚韧的呐喊,便是吴教授认为的他所从事工作的意义。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在三月一个寻常雨天的下午,我们见到了吴远根教授。他果然如他的研究生所说的那样是个急性子,得知我们已在实验室门口等候便大步赶来,西装裤管被风压得形成一阵褶皱。进入实验室后,亲切地招呼我们坐下,几秒内就喝完了一整杯茶水,似乎是在为这次访谈做好一次性的准备。在此之后,即使吴教授说话时不经意间抿了几次发干的嘴唇,也再没有喝过一口茶水。

但是这么一个急性子的人在工作中的状态却是规律、细心、严谨。

吴教授每天早上送完孩子去学校,就早早来到实验室,除在食堂吃午餐外,一整天都待在那儿,与家人吃完晚餐后又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他的实验室和办公室是共用的,一间比较紧凑的实验室,两侧工作台上整齐地放置着几台仪器,在角落里是一张办公桌、一台饮水机和一个带锁的书柜。在花粉扩散的春天,在常常施工的新校区,这里居然几乎没有什么粉尘。因为每次做完实验或工作结束后,不管多晚他都要把实验台面和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至于他的学生常常开玩笑说他有点洁癖和强迫症。

对于学生的打趣,他说:“我是做分析检测的,就希望实验室干干净净的。长时间待在干净的环境下,人心情会舒畅些,做事效率会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分析实验的可靠性”。吴教授对学生也同样是这样的严要求、高标准。他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不要在实验台面上堆放太多东西;同时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严禁学生在科研数据上有任何弄虚作假、无中生有的行为。当实验遇到瓶颈时,他总是勉励学生“尊重原始数据是科研的态度,结果不好可以不要,数据不好可以多次重复,完成不了就去找新方法或者思考出现问题的本质原因”。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精神下,自2014年吴教授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他的研究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他指导的一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一篇被写入学校2017年秋季开学工作报告;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其中一名研究生还2次获得贵州省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指导一名研究生获得2017年度贵州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并在浙江大学继续深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吴教授出生于1981年,现今37岁,是位年轻的教授。但是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在他所带领的食品安全检测创新团队合照中,他与学生像是同龄人一样并肩站着。

24岁研究生毕业,便留校从事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28岁获得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和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33岁在上海交通大学以优秀毕业生获得博士学位;34岁晋升教授并入选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千”层次计划;近五年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同时主持5项省部级和地厅级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45;他首次创建基于核酸适配体技术的三价砷和镉离子检测新方法,被国外环境领域权威杂志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等作了“Research News”报道,相关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拥有这样一份人生履历的人,又怎会不意气风发呢?但吴教授的内心是与年轻外表不一样的沉稳。

一帆风顺的履历背后,也有人生曲折的另一面:98年高考填报志愿失利,由医学专业调剂到生物化学专业;02年报考研究生,单科数学以与东部线一分之差被调剂到贵州工业大学发酵工程专业;读博时由于招生指标问题,又由生物学专业调剂到环境工程专业;工作后先后两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由于积累不够、基础不牢固等原因,均以失败告终。

可以说,吴教授的人生并未按照其意愿发展,所以“一切都是命运的选择”也是吴教授常爱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以前网络不发达那个年代,对专业根本不了解,所以谈不上喜不喜欢,但他始终坚信一句话“到大学来就要好好学习”。即使本科专业被调剂,他也继续勤奋学习,当初的十几本专业课和英语笔记至今还完好地被他锁在柜子里,这也是他曾经努力奋斗的见证,偶尔会拿出来与学生分享,以鼓励学生刻苦和踏实学习。而当21岁那年再一次遇上调剂,他从家乡黄山一个人坐了三十几个小时绿皮火车,来到了贵州工业大学(并入贵大前的蔡家关校区),他见到的环境与所读本科大学差异巨大,校园里各类的人都可以进出,甚至还有各种动物随意跑。他想着“既来之则安之”,认为每个人不可能活在自己构想的理想人生里。对于工作,不存在天生喜欢,做一行便要爱一行。既然走到了这个位置,便要努力去适应和做好。所以当博士阶段又一次出现调剂,吴教授甚至怀着一份庆幸去看待,他想做纯生物的研究不一定能取得很大进展,而利用生物技术去解决环境问题,是交叉学科反而能取得更多成果。

少年中国有教无类

吴远根教授一直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他知道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是一所大学的使命。在给本科生上课时,总会留心引导学生重视科研,并欢迎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来实验室感受。他也会利用做科研接触到的前沿知识,给学生们上一堂生动又丰富的课,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讲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他说,“让学生了解这个学科领域,便会增加兴趣,增强他们对科研的求知欲望。而老师站在科研第一线,知识才不会停留在以前的水平,讲课逻辑性会更好,就像树叶脉络一样主次分明,而不是一笔糊涂账。”

对于部分学生反映有些专业就业相对难问题,吴教授认为就业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综合能力再加点机遇。当前找到工作应该不难,但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就比较难些。不存在永远热门的专业,专业热度也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专业过热会造成人才过剩,而冷门专业也需要后备力量。生物工程专业跟人类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在国外由于产业发展相对充分所以市场需求较好,而国内相关产业以前不够成熟,但近年来也在逐步发展,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和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相信未来该专业会进一步得到发展。

他鼓励有潜力的学生继续深造,全方位支持研究生和感兴趣的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由于新区实验室装修经费不足,他会自己掏钱给学生购买日常学习和办公用台面。他从事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偏前沿技术,需要查阅大量外文参考文献,学生基础如果不扎实就会影响效率。但他从不以同一标尺去衡量所有学生,面对基础薄弱的研究生,他会投入更多精力去培养,分配难易程度不同的课题去锻炼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学校毕业标准。他希望学生在生活和科研上遇到挫折时,可以主动与他沟通解决。只要学生有疑惑需要解答,都随时能在实验室找到他。每个研究生交给他的论文,他都会反复仔细修改,有些待发表的外文稿件甚至修改超过二三十遍。

吴教授及其团队现在研究方向是食品安全检测新方法研究,相关成果已发表论文并申请发明专利,下一步的计划是把这些方法转化成食品安全快检产品。目前他正在与贵州勤邦食品安全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洽谈农药残留快检产品的研发。吴教授常对他年轻的团队说,科技要体现它的价值,最后一定要落地服务社会。现实中,他们的工作并不像美国大片里刻画的生化那么刺激紧张,但是来源于生活实际需求,的确是一份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工作。

与吴教授的访谈,刷新了我们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认知。这是一群从事默默改善我们生活质量工作的人们。当我们走出实验室,再次听到雨声滴答、树叶摩挲、隐约的鸟叫时,春天的生机勃勃便来得更加令人在意并心生庆幸了。

【责任编辑:杨明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