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春凌 实习生 谯惠方)
27天,14所高校的齐心协力;48小时,3位校长代表的不眠不休,一份长达21页的总报告,一封言之凿凿、掷地有声的专家建议,得以及时呈报国家领导人及相关部委,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西、河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13个没有部属大学的省份,得以有机会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未来跨越式发展。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从“提升工程”到“国家工程”,13个省份的教育振兴,离不开这个名为“Z14”联盟的组织。
链接一
Z14联盟:拼英字母”Z”的寓意为,中西部(ZXB)是共同背景,重点(ZD)是当前发展现实,中央(ZY)是支持主体。
Z14联盟成员高校完全名单: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
链接二
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管理的一批高等学校,是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部属高校共有75所,尚有13个省份没有部属高校。
抱团求发展
“13个省份(自治区)为何到现在还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2016年9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从斌、马瑞文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公开提及了,多年来,13个省份的领导专家,特别是贵州大学原校长郑强、青海大学校长王广谦、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等人曾在有关高等教育的论坛、会议上多次提起这个问题。
没有部属大学,意味着这些省份重点建设的大学由各省份政府管理,大部分经费也由各省份自主筹集,而没有一所部属直属大学的这13个省份大多是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更是捉襟见肘,高等教育的发展被严重掣肘。
13个省份没有部属大学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我国重点大学历来多隶属于国家不同的部委,这些不同的部属高校(有行业性质较强的专科、普通院校和重点院校)分布在不同的省份。
国家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后,中央将原来的部委所属高校调整为大部分(75所)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少部分工信部等其他部委主管,其他高校改由省级地方政府管理,即形成了高校隶属格局:少数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多数地方政府所属高校。
中央部属高校得到的资源较多,发展较快,而大多数省属高校得到的财政支持较少,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实际上,对于13个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早在2004年,教育部即决定与这些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共建一所地方所属大学,这是省部共建政策的由来。
2004年,郑州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中西部省份部分高校获批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不少地方特色学科发展迅速。
这一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作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一部分,是继省部共建政策之后国家推动中西部省属高校发展设立的又一重大项目。
“提升工程”旨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份,通过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有区域优势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13年7月,在贵州大学牵头组织下,14所高校的书记、校长达成一致意见,14所高校要珍惜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的机会,协同发展,协作联盟应运而生,彼时以“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协作联盟为名(以下称协作联盟),成员有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
联盟秘书处常设于贵州大学,秘书长由当时的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担任。
14所高校约定,每年召开一次联盟书记校长会议,就在学校各项事业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探讨,并共同找寻解决之道。
联盟以努力争取中央政府更大的支持,推动中西部无部委直属高校省份高等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促进形成国家对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入选高校持续和稳定的投入机制为主要诉求。
“协作联盟最大的愿望就是争取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获得中央更多经费拨款。”自联盟成立以来,联盟内多位高校负责人就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这一诉求。
南昌大学周创兵校长表示,成立协作联盟,独唱变合唱、分散变协同,联盟成员将实现优势互补、战略协同,争取中央部委支持发出中西部高校自己的声音。
协作创佳绩
从联盟成立至今,联盟内的多位高校负责人就一直不停奔走在要经费、要政策、求关注的路上。
2012年至“十二五”末,国家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的14所高校。虽然与许多部属高校相比,这不算多,但就如青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所说的那样,并不富余的资金支持带来的变化却是显而易见。
在学科建设方面,通过“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建设,协作联盟高校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十四所高校新增博士后流动站39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117个;新增省级特色重点学科73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培育)129个;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领域)18个;进入ESI高被引论文1%的254篇,进入ESI热点论文1‰的23篇;进入ESI高被引学者181人;获得省级优秀博士、硕士生导师称号350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协作联盟高校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开发了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明显改善,联盟内高校教师队伍实力明显增强,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其中,贵州大学充分发挥在省内高校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推动省内市州高校成立“‘9+1’合作办学协同创新联盟”,出台了“9+1”联盟高校本科生联合培养实施方案,发起了省内第一个课程共享联盟——“贵课联盟”(GUOOC联盟)。2012年创立实施“四专一综”教学评估机制,得到省内外高校认可,获得教育部肯定。自2012年、2013年相继实施“博学计划”和“纯风行动”以来,学校学风、教风得到明显改进,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2013年被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
在科学研究方面,十四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中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云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达到“985”高校平均水平,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7815项,宁夏大学、内蒙古大学、海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实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
此外,联盟内高校针对区域重大决策的报告、建议,也多次得到国家相关领导的重要批示。
在公共服务方面,联盟内高校着力构建安全、共享、高速、实用的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学校科研仪器共享机制创新等有效途径,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改善了学校办学辅助支撑条件。
以贵州大学为例,其优质柑橘产业化技术集成与转化获2014年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技术推广3年新增纯收益15.07亿元,惠及40余个县63500余户;防治农作物病毒病及媒介昆虫新农药研制与应用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全国累计推广应用4755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9.78亿公斤,蔬菜24.01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48.45亿元;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与环境行为研究,指导企业推广应用5000余万亩,为农药企业创造了1.6亿元的经济效益。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协作联盟高校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用好国家对中西部高校在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上的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自主培养,同时引进和聚集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新增院士团队6个、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22个。
“这都是我们这帮‘穷兄弟’干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秘书长郑强在第三届联盟高校书记校长圆桌会议上表示。
携手向未来
为了继续争取教育部下一轮支持,2015年7月2日,贵州大学作为联盟秘书长所在单位,组织“协作联盟”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就2012-2015年“提升工程”实施情况总报告的起草工作,与各高校协调部署。
7月15日—21日,各高校分报告撰写主要参与者齐聚贵州大学,共同完成《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主要建设成果及关于持续重点扶持中西部高校发展的报告》。
7月27日,协作联盟各高校在郑州大学召开会议通过报告并署名。
7月27日—29日,协作联盟内的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等人熬夜奋战,不眠不休,整理材料,拟写专家建议。
这份报告对于入选高校继续争取国家第二轮支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争取成功,将为中西部14所高校争取到更大支持,对每个高校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历时27天,一份凝聚协作联盟三年心血的成果报告,一封攸关13个省份未来教育兴衰的专家建议,在“提升工程”即将结束的关键时刻,得以及时呈报教育部和相关部委,为国家继续重点投入支持“一省一校工程”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努力终有回报,2016年4月,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升工程”正式被确立为“国家工程”,国务院发文,明确提出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建设14所高校。
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7号),决定将继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一意见为联盟各高校的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在资源配置、高水平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支持中西部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合理确定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建设14所高校,推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改革。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支持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的学校,合理定位、创新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发挥中西部地缘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在5月12日的协作联盟高校书记校长圆桌会议上,“协作联盟”正式更名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拼音字母”Z”的寓意为:中西部(ZXB)是共同背景,重点(ZD)是当前发展现实,中央(ZY)是支持主体。
在联盟各高校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Z14联盟现已成为中西部高校之间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机制,也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声誉。
联盟成立以来,各高校围绕“加强联盟、深化合作、相互支持、实现共赢”的16字方针,不断加强合作,目前已就综合实力提升、人事、教务、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讨论和交流,并就本科生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
2017年,是”一省一校“工程实施的第二年,也是联盟成立的五周年。
第五届联盟书记校长圆桌会上,Z14联盟高校共同就本科生协同培养计划达成一致,这对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了联盟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协作各高校在高校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国际合作、本科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等方面达成实质性合作有着重要意义。
这一个五年,Z14联盟干出了卓著成效,有关人士预测,“提升工程”二期,联盟有望拿到更多的国家投入和国家政策,下一个五年,值得13个省份、14所高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