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高追求锻造高成就:“铝热智眸”团队锚定特等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1-23浏览次数:10

111

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学生记者 黄思蕾 摄影/学生记者 张娜)2025年盛夏,广西银海铝业的电解车间里,贵州大学的几名学生穿着厚重的工装,正蹲在滚烫的电解槽旁调试设备——他们的额角挂着汗珠,眼神却透着专注。深夜的组会上,徐杨教授逐字逐句打磨着答辩稿,台灯把师生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这是贵州大学“铝热智眸”团队的日常剪影,也是他们在2025年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斩获特等奖的“幕后剧本”。

这支由7名研究生、3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把“高追求”熔进了每一次车间调研、每一次实验室攻坚、每一次组会头脑风暴中,最终在电解铝行业智能化转型的赛道上,交出了一份贵大答卷。

222

高追求:是对行业困境的破局渴望

“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从论文成果到产业产品,我们团队以‘从产业问题出发,向技术创新要答案’的科研逻辑,不断突破自我,希望能够真正解决企业的困境。”项目指导徐杨老师的话语,道出了团队的初心。

电解铝是我国重要基础产业,电解槽温度监测与漏炉预警是行业安全与效率的核心痛点:传统人工检测受限于高温高腐蚀环境,精度低、成本高;纯机械化方案又因十余万元/套的成本难以普及。“铝热智眸”的出现,彻底打破这一困局:

——成本“腰斩式”下降:单台电解槽硬件成本控制在2万元以内,含软件总成本不超4万元,仅为行业传统方案的1/3;

——技术“超额式”达标: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实现2%测温误差、1%高温稳定性,远超企业命题的4%误差要求;

——场景“融合式”创新:搭建“大模型漏炉预测智能体+数字孪生铝厂+微铝管家小程序”协同平台,“微铝管家”将复杂工业监测功能浓缩至移动端,实现“一秒预警、秒懂槽况”,让车间工人到集团领导都能“掌上管生产”。

“铝热智眸”的成功,既是贵大在大数据与工业智能化交叉领域的一次突破,更是贵州高校产学研融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目前该系统已在多家铝企部署,技术逻辑还可延伸至高温冶炼、化工等多个领域的智能监测场景,市场潜力巨大。

444

高追求:是对科研极致的不懈向往

“我们从立项起就锚定特等奖目标,材料撰写、答辩演练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打磨,力求极致。”项目指导教师徐杨教授的话,诠释了团队的攻坚底色。

这支团队在暑期无休的攻坚中展现出惊人战斗力。自2020年起,他们深度扎根电解铝产业一线,先后与遵义铝业、新疆众和、云南神火等企业展开技术合作,在产业实践中完成技术迭代与协作能力的双重淬炼。2025年与广西银海铝业的深度合作,更是实现了“实验室成果到工业产品”的关键跨越——其研发的数字孪生铝厂系统,让电解铝生产的智能监测从概念变为现实。

团队成员樊佳琦说:“算法精度在实战中并不是最困难的,而是如何把书本知识变成工业现场可落地的系统。我们团队不断测试调整系统、更换解决方案,经无数次打磨才实现整体系统搭建。”

截至目前,项目已获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26项,斩获“挑战杯”数字人国家级特等奖等多项荣誉,实现五年磨一剑的技术沉淀。

333

高追求:是对成长突破的坚定目标

“做科研要‘从问题出发’,聚焦企业和国家的真痛点;还要紧跟人工智能、数字化的时代潮流,让项目更具竞争力。才能实现自我的成长。”樊佳琦分享的经验,勾勒出青年科研者的成长路径。

在学术与科研的平衡上,他强调“路径规划”的重要性:“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锚定高目标,做出实努力,才能避免内耗与迷茫。”这份来自竞赛一线的心得,为更多投身科创的青年提供了“突围指南”。

从技术攻坚到产业落地,从团队协作到个人成长,“铝热智眸”的特等奖之路,是一场以高要求驱动高成就的创新实践,更是高校科研力量赋能产业升级的鲜活注脚。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