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勤征)11月7日上午,全国土木工程领域知名专家曹万林受邀为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师生作题为《土木工程防灾与结构抗震体系创新》学术报告。中心主任马克俭院士及近百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这场学术盛会。报告会由中心副主任陈红鸟主持。

曹万林是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领军学者,北京市杰出人才,现担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等职,主要从事建筑结构高效抗震体系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50余项,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组合结构及装配式低多层住宅轻钢组合结构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0项,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5部。
曹万林的报告包括土木工程作用及其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策略与案例、结构高效抗震体系创新等内容。他深入浅出地总结了土木工程传承历史、承载现实、支撑未来的科学属性和防灾减灾的社会属性。他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更新需求程度的日益加深,土木工程结构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如何提高建筑韧性和结构抗震防灾性能,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曹万林结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阐述了科学研究策略,这也是他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四十年所秉持的原则。他指出,科研工作者应有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和品德高尚的基本素质,做到开始工作有决心,碰到困难有信心,研究问题要专心,反复试验要耐心,向人学习要虚心,同时需培养和具备“好奇心、想像心、创造心”的开创精神。
最后,曹万林结合案例介绍了自己团队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并强调土木工程防灾与结构抗震体系创新需要跨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合作,他鼓励中心师生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积极借鉴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等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不断探索新的抗震技术和方法。他幽默风趣地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心得,以自己的经历详细解答了学生们科研和求职的困惑问题,鼓励同学们要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创新精神,勇于在科研道路上探索未知。
报告会结束后,曹万林与中心老师们进一步座谈。中心副主任张华刚向曹万林详细介绍中心的发展情况和科研方向;曹万林建设性地回答了刘卓群、方强等青年老师的科研难题;双方还就磷石膏在建筑工程中的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座谈结束后,曹万林参观了贵州省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全省重点实验室,陈红鸟向曹万林介绍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科研成果。曹万林对中心在结构工程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中心能够继续加强科研创新,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曹万林的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不仅为中心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也给大家上了一堂丰富多彩的思政课,激发了师生们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坚定了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信心。
编辑:庞爱忠 尹梓熹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