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么生物多样性就是它的活页夹——抽掉任何一页,整册故事都可能散架。”
贵州大学有一门课,花了整整十八年,只为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这些“活页”:从黔灵山的猕猴到草海的黑颈鹤,从显微镜下的苔藓到亿万年的古化石……
这门课把“保护”写进教案,把“敬畏”缝进行囊,把“热爱”塞进每一次“突袭式”的课堂魔法。

课程介绍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是贵州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一门校级通识拓展课程,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课程围绕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核心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展开,课程特别结合西南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特点,融入了大量区域性保护案例。
该课程由省级一流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建设,团队成员有汤德元、曾智勇、常志敏、黄涛、王彬等,荣获2022年贵州省级金课、省级教改思政课程。2025年8月,获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课堂“玩”转知识 鲜活互动的趣味教学法
“黔灵山的猴子,就是这么扒游客的外套的!”话音未落,动物科学学院汤德元教授已经闪到教室的另一角,轻轻拎起一位同学搭在椅背上的毛绒外套,潇洒一抖。全班先愣了两秒,随即笑成一片。
那是十月的一个上午,贵州的凉意初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级的郑明俊就这样成了课堂上的“被抢衣主角”。“我完全没反应过来,”他事后笑道,“那天刚好披了件毛外套,上课顺手放在椅背后面,还被老师拿来当教具,太突然了!”

这是汤德元的“常规操作”:把知识变成动作片。
讲昆虫,他真的会拿来一罐炒蚕蛹,请同学们传着吃,虽然极少人敢下嘴,但“昆虫蛋白”四个字从此牢牢钉进记忆。
在讲水质时,他让同学把宿舍自来水装进矿泉水瓶带到课堂,再掏出检测笔检测 ——“纯净水0,自来水28,贵大的水可以放心喝!”数字一出来,掌声比实验结果还响。


“汤老师经常跟我们分享他的故事,他小时候在田地里被蚂蟥咬,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农民在劳作时的困境;第一次看见黔金丝猴的场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级的苏上耀说。
汤德元总是结合其自身经历介绍相关知识内容。讲到古生物的进化发展时,他会从大家身边细致的银杏来举例,讲到植物对生活的帮助他会用苔藓植物能反映空气质量来举例。“用多样化的例子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在汤德元的课堂里,叶子变黄不是枯萎,而是银杏在把阳光还给土壤。


课上,学生们永远不会知道汤德元会将知识会以怎样的方式"炸裂"登场,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一次次欢笑中,学生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知识的热爱慢慢扎根心底。
学时“拆”出精彩 混合式教学的创新路
线上10学时,线下20学时,野外6学时,36个学时被汤德元切成闪闪发光的碎片。
课后,微信群每天叮当作响:袁隆平纪录片的链接、中国藏羚羊的科普视频、刚出土的贵州龙化石照片……
在课堂上提到的问题,汤德元会安排学生线下去查找资料,并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发在微信群,或者下一节课上课的时候抽问上节课的遗留问题以及学过的知识。
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2025级的吴应婷是学习委员,她负责记录同学们的作业。她对汤德元的负责态度印象深刻:“老师总会亲自筛选学习资料,自己先看完某位学者的著作或某部纪录片,才分享到群里。他经常在课堂上鼓励我们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拼搏拼搏再拼搏’。”

这门课程基于汤德元及其团队自编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教材,开展案例式、体验式和研讨式教学。
团队把“书本上不太准确的知识”改到满意为止;又担心学生“啃”不动,于是把贵州元素揉进每一页:草海黑颈鹤、赤水桫椤、梵净山冷杉……
“我讲授这门课程已经18年了。”汤德元介绍,这门课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创新与改进。
探索阶段为2007年到2012年,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2013-2018年是内容重塑期,汤德元所带领的团队将科研成果和西南区域特色内化于教学,考试教学与野外实习相结合。
2019年至今是模式创新期,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翻转课堂,出版了自编教材,并成功获批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金课),实现了从内容到方法的全面升级。
“我们的线上教学主要是以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为主,辅以教学团队自创的近60个知识点视频、1000余页PPT、教案和20余个思政案例库。”
“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经验已经推广至四川农业大学、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高校专业,也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汤德元说。
野外“探”寻奥秘 校地协同的实践课
“实地考察主要通过与11个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来实现。这门课程会安排学生前往草海保护区等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将课堂理论与一线保护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汤德元介绍。
汤德元曾与学生走过黔灵山公园、惠水九龙寺和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一起看过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大熊猫、其他动物植物及其标本。




本学期,汤德元带领其三个班的学生前往黔灵山公园、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选修这门课的三个班级都一起去,对我来说,最值得期待的就是能走进自然,深入了解这门学科的真正内涵,还能看到更多珍稀动植物,这令我心向往之。”苏上耀说。
“这次来黔灵山公园参观学习彻底打破了我对熊猫‘懒萌’的刻板印象,发现它们也有活泼好动的一面,其生存更需精细化照料。国家的重视支持、免费开放的科普政策,以及科研人员对动植物保护的用心投入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科学的保护理念,让我都深感震撼。”吴应婷说。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门课,真正理解‘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深刻内涵。无论他们未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共同守护好我们美丽的绿色家园。”汤德元对他的学生们期待着,万物有灵且美,汤德元只是给他们带路的其中一人。
暮色落下,贵大的上课铃远远传来
教室的灯光一盏盏亮起
像无数小小的营火
那里面坐着下一批
将要被“魔法”击中的孩子
他们会被“赶”去野外
也会被“赶”回内心
会在笑声里被悄悄拿走外套
也会在静默里穿上“保护自然”的铠甲
来源:贵州大学微信公众号
策划:高秀娟 程媛媛 杨昕羽
文字:程媛媛 杨昕羽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罗林娟
责编:庞爱忠 高秀娟
审校: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