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封雨洁)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教授的一份捐资,为贵州大学播下了“卓越”的种子——“卓越奖”就此诞生。每年,它从万千在校研究生中甄选10位佼佼者,颁发“卓越奖”助力科研路上的追光者前行。这份荣誉从不止于学业优良的认可,更聚焦科研突破的锐气、实践探索的勇气,以及带动同行、共赴卓越的担当。
从实验室的深夜灯火到田间地头的躬身身影,从跨学科的破壁求索到扎根黔地的默默奉献,一代代贵大研究生用行动注解着“卓越”的多元模样。走进贵州大学2024-2025学年度卓越奖获得者,他们的故事里,有不甘平凡的韧劲,有打破边界的魄力,更有与贵州这片土地同呼吸、共成长的深情——这便是“卓越奖”背后,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卓越,是持续向上的足迹
卓越的起点,往往不是天赋异禀,而是一个平凡的决心,和一段不甘平凡的跋涉。
“科研里的技术瓶颈、实验失败都不算坎,沉下心查文献、请教导师总能突破。但真正让我辗转反侧、至今仍时刻忧心的,是怕努力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机械工程学院袁银坦言。做出继续读博这个决定,花费了他太多的勇气。
袁银(后左一)
当袁银告诉父亲自己想要继续读博时,父亲没说一句“辛苦”,没提一句“为难”。只是说了一句“无非我们再辛苦几年,在家种植也支持你,就是不知何时能看到你成家。”
这一刻,袁银有些动摇,甚至想放弃读博直接工作,避免成为父母负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后,袁银才下定决心不想错过这次机会,随后他便打电话告诉父亲说:“我一定让自己读博期间不问家里要钱,自己养活自己,你们放心我好了。”
“其实在我的求学之路上,我从来都不是那种出类拔萃的人。”他曾为高考遗憾,考研是为“赢一次”,科研中也常感手足无措。他的卓越,藏在他“每次碰壁后都始终能保持那种再抬步”的韧劲里。
图为袁银
这份坚持,电气工程学院蒋宗佑同样深有体会。
蒋宗佑的具体研究方向是水系锌碘电池当中的催化正极材料。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初期对科研领域的全然陌生。所需的各类专业软件,均需通过线上视频资源自主研习;其次,学术写作的入门阶段,需大量积累专业术语与搭建知识体系,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往往枯燥且充满挑战。“克服的方法就是像考研一样坚持下去,最后会越来越好的。”
图为蒋宗佑
对于蒋宗佑来说,想要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持。“在自己想法和思路甚至生活中一帆风顺时当然很轻松,但是人需要的是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坚持。”说到这儿,他引用了电影《洛奇》当中的一句台词:“问题不在于你能打出多重的拳,而在于你能吃下多少重拳仍然坚持战斗。”
同样,动物科学学院的张煜博身上最鲜明的特质便是对科研的较真。“其实我不太愿意轻易的去接受一个差不多的结果。四环素的浓度为什么会在某个点反弹?菌群为什么会在那个点出现异常?”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他就会追着这个问题不放。“一直到在下一步的实验,或者在文献里面去找到一个说服自己的解释的时候,我才会放过自己。”
图为张煜博
贵大的卓越,可以承认起点的平凡,但更看重过程的攀登。它不是一次性的闪光,而是一种持续向上、永不放弃的生命状态。
卓越,是连接世界的桥梁
当坚持抵达一定的深度,卓越便展现出它的第二个模样:打破边界,连接孤岛。
在矿业学院刘淑的世界里,她要在“纳米尺度的微观机理”与“矿井尺度的宏观安全”之间架设桥梁。在分子模拟中,她发现煤体中一种特定的纳米孔隙结构对CH4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这理论上意味着含有这种结构的煤层的瓦斯灾害风险更高。“然而,当我把这个发现与某个合作矿井的现场瓦斯监测数据对比时,却出现了矛盾,该矿层的实际瓦斯涌出量并未显示出异常。这个矛盾让我非常困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研究方向的价值。”
刘淑(中)
她没有放弃,而是主动跨界,向岩石力学、瓦斯地质学的老师求教,最终构建起一个能联通两个世界的“吸附-解吸-渗流”耦合模型。她将此归功于“跨界思维”:“追求卓越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熟悉的尺度和领域里。克服困难的关键在于保持开放的思维,主动进行跨学科的交叉学习,从而构建起连接微观世界与宏观实践的桥梁。”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胡雯对自己专业的理解也有“跨界”的思维。环境工程是一个很“交叉”的学科,它既关注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我们既要做数据分析、实验,还要考虑政策和产业实际。”
图为胡雯
对于胡雯来说,环境工程独特的地方在于“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理论问题,很多时候要直接去现场,比如垃圾填埋场、农村或者生态修复点,和真实环境、真实人群打交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用系统性的视角看问题——不只是单一地解决某个技术难题,而是去理解人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
图为胡雯
这种“破壁”的自觉,在动物科学学院张煜博身上同样鲜明。张煜博所学的专业是农业与种业,他的研究同时站在了环境科学、微生物学、畜牧营养学和材料学的交叉点上。“很多东西书上是没有的,”他说,“只能靠自己查文献,从学知识变成了用知识解决问题。”
张煜博的实验过程
从刘淑“于微观机理与宏观安全间架起桥梁”的矿业工程,到张煜博“跨环境、微生物、营养与材料多领域”的农业与种业,他们的专业本身就在构建连接。贵大的卓越,是打破学科壁垒的自觉,是融合不同知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精神”。
卓越,是服务社会的担当
所有的攀登与破壁,最终指向何处?答案,写在贵州大地上。
“我的研究直面贵州高瓦斯、构造复杂煤层的安全开采难题。”刘淑的工作,与贵州的能源安全和矿山智能化血脉相连。张煜博思考的,是如何在贵州农户常用的青贮体系中,将抗生素和微塑料的风险“锁”在内部,减少其对这片喀斯特土地的污染。
刘淑参加会议
管理学院张洋,以大数据营销与企业管理创新为刃,为贵州特色产业赋能。他将跨学科知识与实践素养转化为具体行动:研究中梳理中药材数字化营销路径,让传统农业借数字手段拓市;实践中为文旅企业设计管理方案、为乡村产业提供数据支撑。“卓越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学了就用’,和贵州的发展同频共振。”
图为张洋
对张洋来说,贵大“卓越”是:“扎根大地,把知识和贵州发展需求结合,不搞空泛的追求;是精益求精,不管学术、实践还是做人,都要做到极致;是勇担使命,带着责任感去创新、去服务,既成就自己,也为学校和地方发展添力。”
张洋(左一)
传媒学院肖小玲参与的贵州山地旅游调研项目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网络数据爬取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贵州山地旅游在疗愈经济背景下的发展潜力与路径。这个项目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入“疗愈力”“占有型体验消费”“情绪效价”等概念,构建了贵州山地旅游行为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为贵州旅游产业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与落地建议。
肖小玲(右二)
“‘贵’,是珍贵与价值。它提醒我去做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大’,是格局与视野。它告诉我要跳出自己的信息舒适圈,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卓越’,它不是一个已经达到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精进的过程。”肖小玲说。
图为肖小玲
袁银的精密抛光技术,瞄准的是贵州航空航天产业对高端零部件的需求,以及山地农机耐磨耐用的期盼。蒋宗佑研发的安全无污染的水系锌碘电池,是对“生态文明”战略的响应。而深耕环境领域的胡雯,以微塑料降解技术守护生态,为贵州土壤水体安全提供治理方案,助力绿色转型。
他们的研究,无一例外地深深植根于贵州的发展需求。贵大的卓越,是“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它从不是闭门造车的孤芳自赏,而是与脚下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
袁银说,“卓越”是持续努力、不断超越的Excellence。

蒋宗佑说,“卓越”是卓尔不群、臻于至善的Excellence。

张煜博说,“卓越”是求真务实、坚守本心的Integrity。

刘淑说,“卓越”是锐意进取、独树一帜的Distinction。

胡雯说,“卓越”是坚持不懈、不断突破的Perseverance。

张洋说,“卓越”是精益求精、兼济多方的Excellence。

肖小玲说,“卓越”是同声相应、生生不息的Resonance。

以卓越引领卓越,贵大的“卓越”,是向上的足迹,是连接的桥梁,是扎根的担当,更是每一个努力奋进的GZUers。(代爽 胡钰宁 王静雯 侯佳琪参与采写)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