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 | 机器上山,成本下降——贵大学子破解“山地农机难稳行”行业痛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1-16浏览次数:11

贵大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赵嘉萍 姚婧嫔)从毕节的山野到遵义的村庄,再到彬州的田间,他们以足迹为笔,汗水为墨,在贵州的版图上默默绘制着青春的答卷。近日,一支由烟草学院史宸豪等组成的团队凭借“ CS-11 丘陵山地低损高效烟叶采收机”,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擂台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斩获国赛特等奖。

该项目通过创新技术解决了丘陵山地烟叶采收难题,轻量化、全自动、分层采收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实现减工降本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烟草农业现代化转型,助力西南地区乡村振兴。

这台采收机是名副其实的“山地高手”。一身航空铝合金“骨架”让它在山地间身轻如燕,配合能动态调平的履带底盘,跑起坡路来稳得一匹。它更具备高度的“智慧”,支持“遥控+自动”双模式:遥控模式下可凭经验直观操作;自动模式下则通过龙门架摄像头与底部传感器双重校准,实现全自主智能采收。更厉害的是,它深谙“因叶施策”的采收哲学,能根据烟叶的不同位置调整手法,在崎岖的山地上也能完成一场高效又温柔的精收细采。

在丘陵山地,烟民们只能不断弯腰采收,一天下来只能收15亩地,而且成本高达157.5元。更让人心疼的是,人工采集烟叶完整度差,卖相不好,价格也自然大打折扣。看着烟农们含辛茹苦却收获甚微,该团队决定研发一款适用于丘陵山地的烟叶采收机,为烟农排忧解难。

团队真的“泡”进了田间地头,他们与烟农们唠家常、聊生产。在询问中得知,由于丘陵山地起伏大,一般农机别说采收,爬上去都“够呛”,也极容易“翻车”,烟叶采收也因此成为了“技术不可能”。可这群年轻人偏偏不信邪,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一款适配性强、低损耗、高效能的烟叶采收机。

说干就干,团队迅速形成了“分工不分家”的默契:有人蹲田地记痛点,有人守车间调参数,有人演示教学。就这样,大家扭作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将多学科背景转化为“1+1>2”的强大合力。

从项目立项到交出满意的答卷,总计历时两年,团队历经近百次仿真模拟测试、采集超过62000个实验样本,才终于突破了基于地形自适应的多自由度底盘系统,成功解决了“山地农机难稳行”的行业核心痛点。 

“我们经常泡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还在琢磨。我们每天都开碰头会,车间折叠桌成了临时会议室,常讨论至深夜。”烟草学院史宸豪笑着说。测试失败、数据不对、结构要调......每次受挫,队长都会用农户弯腰采收的背影鼓励大家。“我们再来一次!”成了团队最常说的话。深夜攻关时,总有人默默买来面包和热饮当“能量包”——他们是战友,更是彼此最暖的支撑。

推广初期,不少农户对智能化农机半信半疑,甚至担心:“这机器能有人灵活?”队员们也不急,蹲在田埂上一遍遍演示,手把手操作,从农机按键功能到分层采收技巧,一点点帮大家打消顾虑。一位大叔学会后,激动地拉着他们的手说:“这下采收不用弯腰受累,烟叶还能这么完整,真是太实用了!”

如今,这台轻量化全自动分层烟叶采收机真的“上山了”,实现了降本增效。最大爬坡能力可达25°,烟叶完整度能达到95%以上,作业速度最大可达0.6米/秒,采收效率从原本的人工采收15亩/天到机械采收的2亩/天,采收成本从原本的157.5元/亩降至60元/亩,大大提高了烟叶的商品价值和采收效率。

无数次的开会研讨、无数个奋战的日夜,换来了圆满的结局。截至目前,该团队已累计服务超300户农户,不仅推广了烟草种植和烘烤技术,更用真心拉近了和农户的距离,未来,团队将继续向前,让这项凝聚智慧和汗水的科研成果广泛传播,为科技兴农、富民强国、助推农业现代化转型贡献属于贵大青春的力量!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