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诀并非“神器”,而是“我们三个一起”——解密贵大一支“非典型”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团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1-15浏览次数:10

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学生记者 陈美美 摄影/学生记者 王世坤)什么是数学建模竞赛夺冠的真正秘诀?是精通高深的算法,还是拥有昂贵的软件?在2025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由郭希林、易鑫鑫、李宁馨三名同学组成的团队,用全国一等奖的佳绩给出了一个迥异的答案。当其他竞争者四处搜寻“制胜神器”时,他们笃定地认为,真正的核心优势源于那句朴实的话:“我们三个是一起的。”

“我们三个是一起的 ,不止于一次建模。”这支团队的独特根基,在于其成员是历经多次合作的“老队友”。他们来自同一专业,早已在课堂项目、统计建模等比赛中磨合出了深厚的默契。“我们其实不只是这次数学建模,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各种组队。”团队成员分享道。这种长期建立的信任,让他们在面对高压力挑战时,无须赘言,便能心领神会。

他们坚信,“对于一个数学建模比赛来说,最重要的是实战。”首次模拟训练,他们甚至没能完成题目。但正是这种“做不下去”的经历,为他们积累了最宝贵的经验。决赛最后时刻,突发的提交要求让团队在最后几十分钟里“特别慌”,但过往的磨砺让他们最终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提交。

“我们三个是一起的,分工不分家。”团队中,没有所谓的“唯一大腿”,而是形成了一个高效协同的有机整体。一人负责从复杂现实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一人负责编程求解,一人负责论文撰写。但他们强调:“我们3个人是一起的,各有各发挥的点。”这种“三位一体”的协作模式,使得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将个人特长完美融入了团队合力。

“我们三个是一起的,互相支持。”备赛之路布满荆棘,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时间冲突。暑假备赛、个人安排,都让团队步履维艰。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下来?答案是“相互支持”。“每个人都有想放弃的那个点,”他们回忆道,“可能他那段时间有点儿懈怠,另外两个人就会推着他往前进。”这种在低谷时刻的彼此支撑,远比任何算法更为珍贵

除了奖项,他们收获的是“彼此合作”的团队精神、娴熟的软件技能,以及一份共同奋斗的情谊。他们用赛事的口号总结这段旅程:“一次参赛,终生受益。”而对于指导老师,他们满怀感激:“老师很早就给我们定下目标,一定要争取拿到国一。我们心里就默默记下了。”

他们的故事证明,在智慧与汗水的顶峰,最强大的模型名为“我们三个一起”。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