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
当前,全省正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省委、省政府高规格举办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让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作为全省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和“排头兵”,贵州大学始终坚守“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贵州需求”的办学定位,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贵州特色教育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提供了硬核支撑。
顶天立地做科研,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在“顶天”突破上,科研平台实现能级跃升。学校成功获批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斯里兰卡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我们强化有组织科研,紧扣国家战略定向发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量、授权发明专利总量、千万级标志性成果转化项目均实现量增质优的双重突破,科研创新质量与效能持续提升。在“立地”赋能上,科研创新始终与贵州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学科整体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档次,跻身软科世界一流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增至10个;2024年新增5个工学类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绿色农药分子设计、靶标发现等领域持续攻关,自主创制的除草剂新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2亿亩次,助农增收超200亿元。在产业升级战场,紧扣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建设需求,与磷化集团、贵州铝业、华为等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创新模式。
聚贤育英强根基,锻造创新发展铁骨干。在“聚贤”上,学校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通过“靶向引才”聚焦“四新”“四化”重点领域,依托“精准育才”支持现有人才申报国家项目、参与重大课题,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良性循环。在今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学校总成绩并列全国第一。在“育英”上,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深化“科研带教学、教学促科研”融合机制,以新时代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为抓手,将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获得10项金奖,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实现贵州省金奖零的突破。应届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达到43.18%,出国(境)深造率达7.24%,位居部省合建高校前列。
扎根黔中优服务,赋能地方发展强动能。我们始终把服务地方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大地论文”工程,打造了一批服务地方“贵大品牌”。在防治作物细菌病害绿色农药创新与应用领域,系统性地推进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构建天然产物源仿生绿色农药创制平台与杀菌剂靶标发现及验证技术平台;研发出乙蒜素和松脂酸铜两款绿色新农药制剂并完成农药登记,建立作物细菌性病害绿色防控新模式以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能力,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品牌项目“西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路径研究”2项建议被中央采用,一期通过结题验收,二期获批立项。研发免疫诱抗、以虫治虫、以草抑草的茶园绿色防控新产品和新技术,集成适合不同茶区、季节和茶类生产需求的绿色防控模式,在贵州43个重点产茶县茶园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 全面助推贵州省高质量乡村振兴》入选教育部首批“十四五”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典型案例,团队成果“科技赋能助力黔茶飘香”获第四届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下一步,贵州大学将按照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描绘的发展蓝图,以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主基调,以全面支撑区域发展为目标,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顶天立地科研之笔奋力答好教育科技人才兴黔之题,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提供更加强大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姚作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