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立德树人是贯穿三者的根本主线。贵州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抢抓部省合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机遇,坚持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着力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纳入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科技创新、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道路,为服务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注重思政引领,坚持不懈推进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抓好思政课育人主渠道,强化各门课同向同行,坚持“五育并举”,以“书香浸润·典耀溪山”系列读书活动、“高校青年·思想论坛”“艺术思政课”“场馆思政课”“田野思政课”等“大思政课”启智润心。创新育人模式,以制度创新破解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壁垒,将立德树人要求融入各环节。推进“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抓好“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载体提质增效;以“做人·做事·做学问”系列校园学者讲座等活动,持续开展价值引领教育;实施“博士村长”“博士工程师”计划、“四大文化工程”及寒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强化育人体系,坚持“五育并举”,构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打造“教学—竞赛—孵化”全链条双创教育生态,连续五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2025年金奖数突破10项,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优化学科建设,打造战略引领力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坚持强化优势与促进交叉并重,持续巩固扩大植物保护等一流学科的领先地位,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等交叉领域,积极打造彰显贵州特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生态体系。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增至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增长至26个,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紧密对接贵州省“四新”“四化”主战略和“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重大部署,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构建起以农业、工科为特色,覆盖理学、工学、农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为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培育重大科研成果,提供坚实学科支撑。深化协同开放创新,以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斯里兰卡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公共大数据实验室等推动科技创新。紧抓学科“组团式”帮扶重大契机,推进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共建平台、合作研究、师资交流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有效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建强人才队伍,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构建人才强校格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系统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通过“靶向引才+精准育才”,国家级人才占全省70%以上,其中“四新”“四化”领域人才占比85%,实现了全省“富矿精开”、健康医药、大数据领域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等先进集体和育人楷模不断涌现;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培育省级“金师”77人。
面向未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秉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战略定力,聚焦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在展现贵州教育新风采中彰显新担当,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体现新作为。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姚作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