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学生记者 田芹 摄影/学生记者 杜正曦)夏日午后,贵州省六枝特区的稻田里暑气蒸腾。几道身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汗水沿着额角滑落,与田间的泥水混在一起。他们不是来下地干活的农民,而是来自贵州大学的“克菌安粮”团队。吸引他们一次次来到这里的,不是课本上的公式定理,而是一位老农朴素的叹息:“每年都犯病,药打多了地受不了,不打药收成不了。“
这句无奈的话语,成了这群年轻人三年科研之路的起点。如今,他们带着自己研发的生防菌剂重返田间,不仅在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中斩获特等奖,更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农户的期盼。

“站在发病的稻田里,听着农户无奈的诉说,我们才真切体会到实验室数据与田间需求的差距。”团队负责人罗乐回忆说。正是这次深刻的田间经历,让这群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下定决心:要研发一款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的绿色防控产品。

与传统化学农药不同,团队选择了全新的研发方向——利用对作物和环境更友好的微生物来防治病害。技术骨干朱纡介绍:“我们筛选出的ST15菌株,就像给水稻请来了一位‘微生物卫士’,它能有效抑制致病菌,又不会产生化学农药那样的副作用。”
然而,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转化之路并不平坦。“在培养皿里表现优异的菌株,到了工业化生产环节就面临稳定性问题。”朱纡坦言,为此,团队进行了上百次工艺优化,常常为了一个参数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

一次田间试用经历让团队记忆深刻:实验室抑菌率超过90%的样品,被农户指出使用太麻烦、雨天容易失效。“这个反馈点醒了我们”,产品研发杜小娟说,“从此我们坚持‘从田里来,到田里去’,每个改进都要经过农户的检验。”
更让团队受益的是与农户的深度互动。他们挽起裤腿下到田里,手把手教农户使用新产品;顶着烈日记录病害数据,耐心倾听每一条反馈。推广负责人胡宇涵对此深有感触:“从最初农户的半信半疑,到后来主动请教,甚至丰收后送来新米,这种认可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如今,团队研发的微生物菌剂已在贵州多地示范推广。与传统防治方式相比,这项技术不仅能有效控制病害,还能帮助农户减少30%以上的化学农药使用量。“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更要写进丰收的稻田里。”罗乐表示,团队将继续用科技守护粮食安全,让绿色防控技术在更多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