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学生记者 陈美美 摄影/学生记者 罗为友)11月9日,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与贵州大学联合主办,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支持,贵州省科普创新服务中心、贵州大学科技园、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承办的贵州科技小院论坛与成果展示交流会暨草地畜牧业产学研融合产业技术大会在贵州大学西校区举行。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张建华,山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陈爱国,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泳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唐隆强,贵州大学副校长王旭,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贵州)理事长赵德刚等出席,贵州各科技小院师生代表参会。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超主持会议。
杨泳滨在致辞中回顾了科技小院在贵州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在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和省科协的共同推动下,贵州科技小院从最初的几个试点,逐步拓展到涵盖农业、理工、医学、大数据等多领域的60余家科技小院。他特别提到,广大师生“一年在小院驻扎200多天,甚至300天”,真正打通了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
王旭在欢迎辞中指出,自2021年首批11家科技小院落地以来,贵州大学累计入驻研究生40余人,开展技术培训400余场,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48项,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科技小院不仅服务了地方,也成就了学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鲜活样本。”
唐隆强表示,科技小院“把科技的高大上和农业的接地气有机结合”,是推动产业升级、培养乡土人才的重要力量。他强调,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精准布局产业、用心培养人才、全面提升服务效率,推动科技小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张建华在讲话中高度肯定贵州科技小院的探索。他特别提出,科技小院要坚持 “三实两认可”——工作作风实、工作内容实、工作成效实,最终要实现农民认可、政府认可。科技小院要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科学家把论文写在自己深爱的土地上。
山东省农技协理事长陈爱国分享了山东在科技小院建设方面的经验,强调科技小院是“连接高校与农村、科技与农民的重要桥梁”。
会上举行了2026年度新建科技小院授牌仪式,17家新建小院正式亮相,标志着贵州科技小院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向多学科协同的重要跨越。贵州长顺蛋鸡科技小院、贵州开阳蔬菜种苗科技小院师生代表分别作了分享。
赵德刚总结指出,贵州科技小院从无到有,“从去年的35家,到今年我们又增加了17家”,总数已达60余家。他要求,联盟坚持 “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 , 做到“三实两认可”,切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贵州农业作出应有贡献。
会前,与会嘉宾参观了贵州科技小院成果展。从牛羊养殖、刺梨开发,到茶叶提质、辣椒育种,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实物,展现了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