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何玲)“阿尔法一脚内切传中!欧陆安形成单刀!”2025-2026赛季“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超级联赛现场,一道充满激情的解说声穿透赛场上。解说席上,手持话筒的“花溪大卫”目光炽热——他既是贵州大学足球队的外教,也是在抖音上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更是足球的狂热迷。从“村超”赛场奔跑的唯一外国参赛球员,到校超解说席;从绿茵场挥洒汗水的球员到教练席悉心指导的教练,大卫用数十年的热爱与坚守,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前进——让足球成为世界的语言。
从萌芽到坚实的延续
“来中国快二十年了,贵州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更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每当谈起与贵州的缘分,大卫的语气中总带着难以掩饰的温情。童年时期,他跟随父母来到贵州生活,这里的一草一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都成为了他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而足球的种子,正是在这段时光里悄然萌芽。
那时,贵大操场是大卫和父亲最常去的地方。家庭里有个传统——到贵大操场踢球,有时是足球,有时是其他球类。没有专业的足球,父子俩就用小小的棉球代替;没有标准的球门,就用椅子简单摆成球门的形状,一场热闹的“一对一”便就此展开。在这样轻松又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足球慢慢走进了大卫的生活。

除了与父亲的互动,在贵州的生活环境也让大卫收获满满。他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贵州方言,能和身边的小伙伴顺畅交流;在与朋友们一起踢球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纯粹的快乐,也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即便后来回到英国,接受了系统规范的足球训练,但贵州操场上的欢声笑语、与父亲踢球的温暖场景,始终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成为他足球之路上最坚实的起点。

从球员到教练的坚守
2016年,大卫在南京大学求学期间,迎来了足球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组建了一支约12人的留学生足球队,报名参加了南京市的足球比赛,并且第一次以队长的身份带队参赛。
赛场上,大卫和队友们并肩作战,拼尽全力;赛场下,队友们的信任与支持,让他充满了信心。许多外国留学生自发来到现场,为他们加油助威。每当回想起那段时光,大卫都感慨不已:“那是我踢球最开心的一年,和队友们建立了深刻的友谊,也更加坚定了我‘以球会友’的想法——足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运动,它能让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走到一起。”

这份对足球的执着与对贵州的深情,在大卫毕业后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当时面对拜仁慕尼黑担任青训教练邀约,大卫却毅然选择拒绝。“贵州培养了我,我想为这里做点什么,无论是足球领域,还是其他方面。”带着这份初心,大卫回到贵州大学,成为了校足球队的教练。在执教过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足球理念:“教足球不只是传授技术、讲解战术,更重要的是通过足球教队员怎么做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他注重打造“兄弟情”般的团队氛围,把自己从足球中收获的友谊与成长,一点点传递给每一位队员。
从参赛到解说的升华
随着与贵州足球的联结愈发紧密,大卫的角色也在不断丰富。在榕江“村超”赛场,他成为了唯一一个能参加正赛的外国人,代表六佰塘村征战,正是这段“村超”经历,为大卫后来转型解说埋下了伏笔。当“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超级联赛拉开帷幕时,大卫受邀担任解说员,从“溪山杯”的参与者正式变为“省长杯”的解说员。是什么让他愿意拿起话筒?大卫的答案简单而纯粹:“最主要的就是热爱足球。我喜欢踢足球,也喜欢看足球,希望能通过我的解说,让更多年轻人看懂比赛、真正爱上这项运动。”

作为解说员,大卫有着自己的专业视角。他善于捕捉比赛中的关键瞬间,用生动的语言将赛场的精彩与遗憾传递给观众,同时在大卫看来,解说不只是简单描述比赛过程,更是一种教学与分享,是另一种形式的“上场”,能让他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到足球事业中。

从少年时在贵州操场埋下足球种子,到在赛场上拼搏,再到如今在解说席上传递热爱,大卫用二十年的时光,与这片土地的足球事业紧密相连。他手中的话筒,连接着“村超”与“校超”的热情;他脚下的绿茵,见证着从球员到教练的成长。大卫用行动证明,足球是“世界的语言”,是传递快乐的纽带,更是连接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桥梁。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