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佛顶山生态保护再传捷报:科考团队发现溪泥甲科昆虫新物种

发布者:庞爱忠发布时间:2025-11-06浏览次数:16

贵大新闻网讯(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供稿)近日,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陈祥盛教授团队与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在国际权威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上发表重要成果:在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溪泥甲科昆虫新物种,正式命名为佛顶山寥溪泥甲(Zaitzeviafodingshanus Jiang & Chen, 2025)。

溪泥甲是一类体型微小的甲虫类群,体长范围介于不足1毫米至1厘米之间,成虫与幼虫均为严格的水生生物。它们主要栖息于森林边缘水质洁净、溶解氧含量高的溪流环境中,以水中石块、倒木表面滋生的藻类及植物碎屑为主要食物来源。由于溪泥甲对水质要求极为苛刻,对水环境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被昆虫学界和生态学界公认为理想的水质指示生物,其种群存在与繁盛直接反映所在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此次新物种的发现源于2025年7月的综合科学考察。科考队在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扶堰片区的溪流中采集到该昆虫标本,经细致观测,其形态特征鲜明:体长不足3毫米,通体呈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六足细长,触角短而紧凑。研究团队通过传统形态分类学方法,结合雄外生殖器结构的精细比对分析,最终确认该物种为全球范围内尚未被描述的新物种。根据动物命名规则,该物种由论文第一作者贵州大学在读博士生姜日新及通讯作者贵州大学陈祥盛教授联合命名,将其命名为佛顶山寥溪泥甲(Zaitzeviafodingshanus Jiang & Chen)。

陈祥盛教授介绍,寥溪泥甲属(Zaitzevia)在我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目前全国已记录 17 种,但此前贵州省内尚未有该属物种的分布记载。佛顶山寥溪泥甲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贵州省寥溪泥甲属分布的空白,进一步扩展了该属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丰富了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物种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直观印证了保护区内水环境质量优良、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为区域生态保护成果提供了有力的生物证据。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贵州省东北部,横跨石阡、镇远、余庆、施秉三县,总面积为15200公顷,海拔跨度从 500 米延伸至 1869.3米,地形高差显著。保护区内沟谷纵横交错,山势陡峭险峻,植被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体,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原生森林生态系统,为各类珍稀动植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繁衍环境,是贵州东部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此次新物种发现依托于“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该项目由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陈祥盛教授牵头,于2025年7月12日正式启动,核心目标是系统调查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本底状况,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为保护区的功能区划优化、科学化管理提供精准支撑,助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推进。自项目启动以来,研究团队已开展多次系统性科学考察,累计采集一大批各类生物标本,相关的分类鉴定、分子生物学分析等研究工作正有序推进,后续有望涌现更多生物多样性新发现。


编辑:庞爱忠 杨微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