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故事】辅导员驻村答卷:思政工作的乡村跨界实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1-04浏览次数:10

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广大农村焕发崭新面貌的时代浪潮中,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推出“我的驻村故事”栏目,让我们跟随驻村干部坚实的脚步,走进这些温暖而动人的驻村故事,感受那份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炽热情怀。

【个人简介】夏新源,男,1995年3月生,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专职辅导员,2023年5月至2025年6月任贞丰县永丰街道戈岜村驻村工作队员。


戈岜村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永丰街道,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村落。戈岜的“岜”字意为“石山”,全村绝大部分坐落于山中,因此,虽距县城不足十公里,但仍是县城周边较贫困的村落。脱贫攻坚时期,这里就是地方工作的“硬骨头”。过渡期以来,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村民们最关注的问题。

2023年5月,我来到这里担任驻村工作队员。作为这届驻村工作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我既缺乏服务乡村建设所需的农学等学科背景,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资源,这让我感到无措又惶恐。出发前夕,我特地去拜访我的老师,希望获得一些建议。老师带我来到人文楼一楼大厅,指着正中牌匾上的“文明以止人文也”,鼓励我走进乡村、观察乡村,注重发掘“文字的力量”,让社会更了解广大农村,带动更多人投入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带着鼓励和希望,我兴冲冲地来到村里,却发现和想象的不太一样。

故事一:“校园经验”的碰壁

作为辅导员,在学校中免不得要处理各种矛盾,从宿舍内的小摩擦到评优评奖时的争执,基本每周都要“调解断案”,到村第二天,我就遇到了驻村的第一场矛盾调解。

一大早,当时的治保主任小张就冲进活动室,说融瓦田的龙家和人吵起来了。听到消息,大家放下手上的农活,匆匆赶往现场。到场一看,情况并不复杂,村里在更新线路,走线时有些电线杆不可避免要落在田里,因为龙家的土地形状偏长,田里要比其他人家多落两根电线杆,这会儿在田里争吵的正是龙家的小儿子和施工师傅。看到我们到场,龙家的小儿子就跟支书诉苦:“支书你看,这一片这么多地,这人非得在我田里栽杆子。”施工师傅跟着叫屈:“我只是施工的,这村子里我谁都不认识干嘛非在你地里栽,这地方也不是我定的,你自己看,都是跟着图纸来的。”

听了双方的话,支书也知道两边各有各的理,只能先好言好语地劝着,待冷静下来再想办法。我看着来做田的人听着声响围拢过来,又看了看地里的电线杆——水泥的杆体有一圈外硬化加固,占地不到两个平方,相较于整片农田并不算大。悄悄问了旁边的村干部,确定占地的电杆会有一些经济补偿,就跃跃欲试准备帮着支书做“思想工作”。于是,我对龙家的小儿子说:“换线对大家都是好事,之前线路老化一遇到暴雨就容易停电,大家总说要好好修一修,这回真要换线了,咱们不能拖后腿呀。”龙家小伙立马反驳:“不是不让修,只是为什么别人家不用栽,或者只栽一棵,到了我家就要栽三棵?这不是欺负人嘛!”村干部帮着解释道:“电杆的间距都是设计好的,沿途过来一般一个块地里就一棵,你家的地形状长一些,顺着过来就多了两棵。”龙家小伙指着其中一根电线杆又问:“那这棵杆子旁边就是别人家的地,为什么不走他那?要支持工作大家一人支持一点。”听了龙家小伙有些“斤斤计较”的话,我有些不赞同道:“线路安排肯定是走近路,绕远了成本就高了,况且一个电杆占地面积也不大,还会有补偿给你。”龙家小伙一听更激动了:“说得容易,地里打上这么几个补丁,机器都转不开。再说了,不声不响在我田里打洞,问起来才说有补偿,那补偿谁要给谁,反正我不要,也别来占我家的田!”支书眼看大家越说越激动,连忙上来打圆场,最后商定暂时停工,由村委上报街道联系施工方看是否可以优化线路,再作打算。

回程时我有些沮丧,原来在学校里“最熟悉”的工作怎么到村里就行不通了呢?支书看出我的疑惑,对我说:“晚上你再和我们走一趟吧。”我有些疑惑:“龙家小伙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如果不能改线路,说破嘴皮子怕是也不行。”支书只笑,并不回答我的问题。到了晚上,我带着满肚子的疑问跟着村干部来到龙家。一进门,龙家父子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我有些不好意思,跟着坐在最后面。支书还没开口,龙家小伙先红着脸开了口:“叔,今天是我讲话有点急了,你别见怪。”支书笑呵呵地回到:“不存在哦,小伙子年轻气盛,都理解。也不怪你火大,平白无故自家田里多了几根电杆,做起活路来都伸展不开,谁看了都不安逸。”龙家小伙听了支书的话也打开了话匣子:“是啊叔,我也知道给村里修电是好事,该支持的我们也一定支持,只是要占地得先商量一下吧,而且我家的田本来就长,几个杆一栽直接动不开了,再看到人家田里有的一棵都没有,肯定也不舒服嘛。”支书看小伙松了口,也立刻表态:“你的意思我明白,我也给上面报告了看看能不能稍微侧一点线路,尽量不把田打散了,谁家都不好做。但是改不改得看设计,而且再怎么改,可能也难免要占棵把,还是得你们支持哦。”小伙爽快回应:“那一定的叔,对大家都好的事我们一定支持。”

回去的路上,我还是有些费解,奉献集体的情怀账、占地补偿的经济账、电通人和的发展账我都给他算了,却比不过支书的几句话,甚至支书还没谈补偿的事。支书也看出我的疑惑,笑着说:“村里的工作没想象的简单吧?今天的话你没劝对地方,龙家父子俩都不是小气的人,村里谁家有事能帮的他都会帮一把,但是做人做事礼数要有,用人家地方不要紧,不过得先商量,不声不响就把人的地占了,不是打人脸嘛。再一个,咱们庄稼人最看重的就是土地,你看着地好像没多大,但我们的柴米油盐、娃娃读书都是从这地里一点点抠出来的。这样的好田在你们平原地区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咱们这山区已经是难得的平地了。你知道村口那片为什么叫石板田吗?因为那里原来就是一片大石板,上面只有薄土,原本不适合耕种,我们的老祖公珍惜土地,想办法种上些苞谷,才有了如今的石板田。尽管现在出门打工的多了,大家条件也好起来了,但在一块好田上东打一个坑,西栽一个杆,大家还是舍不得啊。今天你说的给村里奉献、有补偿对他们来说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对人和土地的尊重。”

听了支书的话,我沉默良久,这次“校园经验”的碰壁使我明白,在村里做好工作最重要的不是那些“理念”“方法”,而是融入、理解和热爱。

故事二:“育人思维”的破局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每天的重点工作就是在活动室熟悉村情资料和跟随村干部下组。不同的是,除了和村民聊家常了解情况外,我很少再贸然发表意见。大约两个月后,我对村里的情况基本掌握,在入户走访、调解时也能用地方话说几句“行话”,在人手不够时能独自带上级考察组入户调研检查。回想起初入村的雄心壮志,我开始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外来的“村干部”,想把我在校工作的“法宝”重新捡起来。

主动上门的“谈心谈话”

初入校时,为了尽快了解学情,我就给自己定下规矩:除了开展活动和日常管理中的交流,每届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要逐一进行一次一对一的谈话,每年要和所带的学生至少一对一谈一次话。这虽然会花费大量时间,却能让我快速地了解学生,而有过一次深入地谈话后,学生也会更主动地和我交流,让我在解决矛盾、帮助就业等方面工作更顺畅。不过,不同于学校,老乡们很少有时间专门到活动室谈心,我便主动送“谈”上门,了解需求。

为了避免再闹外行笑话,这一次我决定先从自己的包保户开始。八组的赵叔是我到村后接触较多的一户,到村不久,上一任驻村干部张哥就和我说赵叔一个人带着一儿三女四个孩子,有个姑娘马上要高考。七月时小赵同学因志愿填报不合理而滑档,我联系学校招就处,咨询相关老师,最终帮助她顺利补录到凯里学院。此后每次去赵叔家,他总十分客气,也愿意和我多聊几句。这天,我来到赵叔家,因为开学不久,几个姑娘上学的上学、务工的务工,小院里冷清了许多,正和赵叔聊着天,发现赵家最小的儿子赵小弟从院外赶着羊回来。原来赵小弟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手头没技术,想去打工也没什么好机会,前不久在县城给亲戚的汽修厂帮忙洗车,这两天活不多就在家帮忙。听了赵叔的话,我便建议赵小弟继续读书,赵叔却表示这小子不是个读书的材料,送私立高中经济压力大,以后考不上大学仍然解决不了问题。了解到赵小弟仍有学习的意愿,我又建议不一定非得读高中,读个职高学门技术以后打工也要有竞争力些,赵叔却说不了解职校,只听有人说氛围不好怕娃娃学坏,我看着赵叔忧心忡忡却无从下手,决定将赵小弟的读书问题作为第一件“必办实事”。

随后我又去了三组的杨姐家和五组的龙叔家。杨姐和丈夫有三个娃娃,原先两人一同打工,每月收入还算不错。这两年几个娃娃陆续上学离不开人接送,杨姐只能靠做点零工补贴家用,闲不下来的她琢磨着把家里的种养殖好好弄一弄。龙叔夫妇靠着打工和家里的土地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如今大儿子实习结束正在找工作,小儿子则在努力准备升本,眼看前途一片光明,龙叔却担忧起两个儿子结婚的花销。记下了几家的“忧心事”,我便积极行动起来。

定期跟踪的三本“台账”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在学校时我便养成了做台账的习惯,学情台账、心理台账、就业台账……一张张详细的表格帮助我理清思路、把握进度。为了更好落实谈心成果,我制作了三本台账定期跟踪帮扶进度。

上次和赵叔聊完,我便为赵叔家建立了“教育台账”,将在读的赵家姐妹和暂未读书的赵小弟的详细情况一一梳理。为了打消赵叔对职校的“偏见”,我专门查阅职校的相关资料,又通过节假日向村里其他在职校读书的年轻人了解情况,向他介绍了3+2、3+3、五年一贯制等就读形式,同时结合在外务工年轻人的实际经历,向他说明了中专、大专、本科等学历在求职中的不同境遇,让赵叔坚定了继续读书的决心。明确了读不读的问题,接下来需要解决的便是读什么专业的问题。结合赵小弟的兴趣和在修理厂帮工的经历,赵家父子最终决定让赵小弟学汽修。为了解除赵叔的后顾之忧,我梳理了赵家姐妹可以享受的奖、助、减、补、贷各项政策,并帮助她们完成申请,同时将赵小弟就读后可以申请的各类政策一一给赵叔讲解。此外,对于正在大学和高中就读的赵家姐妹,我一一标注重要时间节点,在后续升学、就业等环节及时跟踪进度。

针对杨姐家的情况,我专门建立了“产业台账”。了解到杨姐家前两年曾翻修过牛棚目前却有一半闲置,我结合政策为她报名了政府组织的引牛项目,获得5000元的产业补助,仅花费几百元就购得一头四百余斤的肉牛。在种植业方面,春耕前夕,我及时联系杨姐询问种子、肥料等准备情况,并及时推送助农信息;在水稻种植重要的‌拔节、孕穗、灌浆等阶段,我定期到田间查看,以便及时联系学校农学专家指导。

‌‌对于龙叔的顾虑,我为他建立了一本“收入台账”,从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为龙叔一家计算收入,儿子开始上班,在广东一个月至少能有四五千、老两口打零工一个月也有一两千,加上种植、养殖,一家人一年收入七八万不成问题。同时,我根据政策落实情况为他们梳理享受政策清单,兜底保障有多少、政策奖补有多少、教育和就业帮扶又有多少。一番账算下来,老龙叔表示,尽管小儿子还没有就业,但只要加油干,一家人的日子只会越来越红火。

从“班会”到“小组会”

三本台账的成功让我信心大增,我开始尝试将目光放在更“大”的舞台。临近年底,乡村振兴的“国考”和“省考”相继来临,新一年度的医保参保工作也提上日程,开小组会成了我们晚间的常态工作。工作热火朝天,反响却平平,这让我想起在校开班会的情景。于是,我提出“翻转会场”,让村民们参与进来。政策宣讲会上,村干部不再在会上反复“念政策”,而是全体村民有奖竞答,“防返贫监测对象如何申报?”“省外一次性交通补贴多少钱?”“雨露计划是谁享受?”答对一个问题,就能获得一条毛巾或一块香皂,村民们满载而归,政策也牢牢印在心里。医保动员会上,我们不再简单动员,而是针对反馈最多的保费上涨问题算一笔账:一般户每年每人缴费400元,脱贫户340,监测户只要交200,缴费后在村卫生室门诊可报销90%,一年门诊支付可以报销500元,日常有个头疼脑热,买药报销的钱基本就“回本”了。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几千上万的治疗费报下来可能少一大半,省下的不知有几个400元。算清了账,村民们的抵触情绪少了很多,再结合周围寨子参保得实惠的实际案例,乡亲们参保意愿强烈了许多。

故事三思政赋能”的跃升

帮扶工作,难的是不仅要“扶得起”,更要松开手后能 “立得住”“走得远”。要让乡村发展,仅仅靠谈心谈话、台账跟踪这样的“技”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引擎”——人。如何以思政引领赋能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成为我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通过调研,我以建强村党组织为中心,以教育、宣传等工作为抓手,打造“照亮一条归家路,擦亮一面明白墙,点亮一个求学梦,燃亮一盏奉献灯”四个工作品牌,就帮助抓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和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做到扶“智”更扶“志”。


村务公开画出最大“同心圆”

为了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我决心完善村务公开。通过选择人流量最大的村委会入口作为固定宣传点,将村委大门两侧的围墙进行重新粉刷,并定制了专项公示栏,将所有信息公开集中张贴在公示栏,让村民们养成“办事先看公示栏”“路过常看宣传栏”的习惯,让村委会的两面墙成为村里的“明白墙”,做到政策宣传到位、村务公开清楚。同时,通过群众会、党员会、院坝会、小组会、入户宣讲等形式,将村庄未来发展规划与村民对理想生活的愿景结合起来,画出最大“同心圆”。

村务有了参与渠道,村民来村委会的次数多了,对党的政策了解加深了,对村“两委”的认可也随之提高了,工作推进更顺利了。


环境美化得出最大“公约数”

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我得知脱贫攻坚期间村内就曾开设荣誉积分超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23年以来,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对积分超市进行全面升级,一是将评分内容由原本对环境卫生的单一评价转变为生活习惯、环境卫生、产业劳动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二是将考察范围从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扩展到全村;三是将考察方式从固定时间考察改为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扩大了积分超市的普及面,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临时抱佛脚而出现长期杂乱、偶尔干净的现象。在整治卫生的同时,我通过积极协调校内资源,邀请美术学院学生到村绘制墙绘,约请农林生态专家到村指导生态圈舍建设改造,让村民充分感受新农村的舒适与便利,得出美丽乡村愿景最大“公约数”。

两年时光转瞬即逝,我从一名象牙塔中的高校教师成为一名熟悉农村的基层干部。回顾驻村点滴,我在广袤乡村读懂了“文明以止人文也”,在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写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驻村答卷。(图文/夏新源


编辑:庞爱忠 杨微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