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姚依红 姚婧嫔)在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有一支大型仪器设备“天团”,正以硬核实力和开放共享的姿态,奏响一首开放共享、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华丽协奏曲,一举入选贵州大学首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三等奖。
自2024年以来,矿业学院共引进8台大型仪器设备:岩土材料微纳观原位加载全息成像分析系统、载荷-环境路径下蠕变扰动加载试验系统、电子万能试验机、三轴蠕变扰动动态加载试验系统、冲击动态测试系统、煤矿开采刚度控制冲击试验系统、矿用防爆地质雷达系统、动静态全信息声发射一体机,这八台设备就像八个音符,共同谱写了矿业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领域的华丽乐章。


千万级设备投入,构建科研转化“强引擎”。该专业紧扣贵州富矿精开战略,2024年以来投入超1100万元引进八台"科研猛将",搭建起开放共享的高水平仪器平台。这一平台强势支撑13项高水平科研项目立项,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2480万元,斩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及行业协会科技奖项共3项。
学术成果破圈出彩,技术辐射点亮矿业升级之路。团队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其中3篇影响因子大于10),在Springer出版2部英文专著。陶剑和文志杰教授的研究成果登上国际塑性力学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中科院一区,IF=12.8),实现贵州大学以第一单位在该刊发表论文的突破性进展。在成果应用上,技术辐射范围覆盖贵州全省,并向云南、山东、陕西、内蒙等省份延伸,大幅提升了矿山安全与智能化水平,为矿业产业升级注入了有力的技术动能。
平台赋能人才发展,“八音天团”再攀高峰。共享平台是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超级孵化器”,在“八音天团”的加持下,科研团队实力跨越式提升。平台凝聚形成矿山动力灾害预警与控制团队、深地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创新团队等多支核心科研团队。麦志忠、王俊、陶剑入选贵州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左少杰获“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团队科研实力持续增强。此外,平台累计培养博士1名、硕士52名、学士108名,为矿业行业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
学科建设按下“加速键”。矿业学院秉持开放共享理念,编制《大型仪器共享宣传手册》,优化管理制度,打通共享瓶颈,释放设备潜能,高效服务校内外科研单位。2024年助力矿业工程学科入选中南大学“组团式”帮扶重点学科,成为贵州大学6个入选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重点学科之一,学科建设获得广泛认可,并计划2026年推进矿业工程博士点申报,进一步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