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能手”展拳脚——贵大青年学子“花式”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10

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学生记者 陈美美 摄影/学生记者 田芹)贵州大学有一群“乡村振兴小能手”,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拳脚,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激活乡村,在实践中淬炼成长,“花式”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激活乡村文化基因。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陆蕴月带领团队走进贞丰县必克村,以“数智传承·AI筑梦”为主题,自主研发“红军数字人导览系统”“智能传感鼓槌”等数字载体,让红色文化与布依族非遗在VR、AI技术的融合中“活”了起来。她推动建立的“科技小院”与“研-技-展-联”四位一体长效机制,为乡村文化教育注入持久动能。机械工程学院张明涵聚焦“红色文化数字化”,参与设计CityWalk文旅路线、提出“文创计划”,在遵义会议会址开展志愿服务与青年红色旅游调研,推动红色资源与青年群体的“双向奔赴”。

教育筑梦,点亮乡村孩子未来。公共管理学院吉冬霞曾是一名留守儿童,她牵头组建“心星护卫支教队”,聚焦性教育与心理教育,用专业方法守护乡村儿童健康成长;她开发的“1+N”帮扶模式和成长档案机制,让关爱不止于支教期间。土木工程学院彭贤丰两度带队深入麻江县开展支教,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融入课程,创新“推普夜市”等形式,用语言与精神的力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邹苏月在家乡四川内江组织支教队,将非遗技艺、红色剧本杀、产业调研融入课堂,并借助媒体力量让家乡故事“被看见”。管理学院丁蓉蓉在支教中融合侗族文化,策划长桌宴、推普走访,让民族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专业聚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嘉成深入贵州肉牛产业一线,完成《牛棚焕新与产业突围》商业计划书,提出“轻量化改造+生态循环+品牌增值”的系统方案,以专业设计助力养殖现代化,项目屡获“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奖项。动物科学学院赵明明深入贞丰县开展养殖调研与技术指导40余次,建立“黄牛科技小院”,并运用B超诊断、无人机科技服务养殖户、陪伴留守儿童,展现了新农人的担当。林学院彭安锦作为镇远县旅游推荐官,组织超500名志愿者开展支教、非遗调研与古树保护,服务群众超9000人次,推动“非遗+旅游+研学”融合发展,荣获多项志愿服务荣誉。阳明学院杨美聚焦农业生态,参与“地膜绿色高分子新材料”项目并获创新大赛奖项,在环保服务、文旅推广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他们中,有人曾是国家资助的受益者,如今以行动反哺乡村;有人从留守儿童成长为支教队长,用爱传递希望;有人在专业实践中坚定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贵州大学“乡村振兴小能手”。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