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仪器共享 激发创新活力——走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典型案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31

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学生记者 陈永丽 摄影/学生记者 邓丁瑞)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架起协作之桥,解锁微观视界释疑难;X射线衍射仪(XRD)铺就共享之路,深挖物相本质破壁垒;拉曼光谱仪联结创新之网,解析分子密码拓新境——近期,由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阮运军教授团队牵头的跨学院仪器共享体系,成功入选贵州大学首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案例评选活动获奖案例。

该团队依托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三台核心仪器破界联动,为学校科研创新搭建起坚实桥梁,实现仪器使用效益与科研协作水平双重提升。

三台科研设备,单台原值均超40万元,其中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凭借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能清晰呈现微观结构细节,为样品表征提供精准支撑;X射线衍射仪(XRD)聚焦物相分析,服务材料与环境领域研究;拉曼光谱仪则以无损表征赋能研发,实现分子结构的精准解析,服务于精细化工与材料研发。值得一提的是,SEM与XRD凭借持续稳定的服务质量,在2019年、2021年、2023年校级大型仪器考核中连续获评“优秀”。

2025_10_25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案例获奖公示名单()【9】

2025_10_25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案例获奖公示名单()【4】

为确保跨学院共享高效落地,平台构建了全方位的管理保障机制。三台仪器均纳入学校大仪共享平台,制定明确统一的收费标准,实时更新预约信息与使用记录,让共享过程透明可追溯。通过对“预约-使用-结算”全流程实施线上化管理,三台仪器的有效工作机时稳定保持在1400小时/年以上,避免了机时闲置。同时,组建“设备负责人+研究生技术员”专业服务团队,从样品预处理、仪器操作到数据分析提供全链条指导,大幅降低非本领域用户的使用门槛,让跨学院用户用得省心、用得放心。

截至目前,三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体系成效显著,累计服务校内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等10余个学院及科研机构的50余个课题组,覆盖环境科学、材料工程、冶金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依托三台仪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累计产出SCI收录论文14篇,授权专利4项,支撑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项,校级项目22项,形成“共享服务-成果产出-资源反哺”完美闭环。

设备负责人阮运军表示,团队将进一步优化共享平台功能,同时拓展“仪器共享+技术培训”新模式,定期为跨学院用户开展仪器操作与数据分析培训,持续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水平,为学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更强支撑。希望能拓展校外合作渠道,推动与校外企业及研究机构建立深度合作,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设备资源,让这些“科研重器”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价值,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注入持续动力。

2025_10_25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案例获奖公示名单()【10】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