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仪:“磁”力全开 “药”创未来——走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典型案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33

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学生记者 黄思蕾 实习记者 任柯洁 摄影/学生记者 罗为友)在贵州大学首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案例评选活动中,贵州大学药学院的Bruker 4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凭借亮眼实践脱颖而出、入选获奖。它究竟如何释放“磁”力,成为药学科研创新的“引擎”?

产教研协同:让仪器在创新链上“活”起来

药学院团队利用其NMR技术解析天然产物、抗衍生物的动态结合模式,将活性筛选周期从六个月缩短到了八周,仪器将活性筛选周期大幅压缩,为新药研发抢出关键时间。

而在产业服务领域,它更是破解技术痛点的“利器”。针对雷美替胺、胍法辛等药物的生产难题,团队利用低温NMR技术精准解析中间体分子结构,助力合作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最终实现药物纯度提升15%、生产成本降低20%,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落地。同时定期和企业进行深度交流,研讨NMR能解决哪些问题,联合企业功能工程师探索研究方向,通过柔性合作搭建“实验室-中试平台-企业”,允许企业按阶段投入资源,大大降低了风险。

精细管理:100%利用率背后的“保障网”

从投入运行到高效产出,仪器的稳定表现离不开一套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在制度层面,学院建立了全流程管控机制:规范用户管理与上机准入标准,确保操作安全;制定全面的设备维保计划,定期排查隐患;完善记录监督与安全管理措施,每一次检测、每一项数据都可追溯。

专业队伍是另一重“保障”。仪器负责人需定期参加专业培训,紧跟技术前沿;上机人员通过严格选拔,组建起“仪器负责人—研究生助管”双梯队,既保障操作专业性,又培养青年科研力量。再加上远程监控系统实时预警潜在故障,仪器取得了投用以来100%利用率、零故障运行的亮眼成绩。

“三化”赋能:开放共享的“贵大方案”

在开放共享中,药学院还探索出“智能化、差异化、增值化”的特色路径。智能化管理让服务更高效——线上预约、线下送样、自动计费、数据溯源全流程打通,用户无须跑断腿,就能完成从申请到获取数据的全环节。还形成“公益反哺+市场激励”的双轮驱动。真正实现分类收费促进公平。

更贴心的是“增值化”服务。学院组建NMR技术服务团队,提供从样品制备到药效关联分析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不仅帮用户测数据,还协助解读结果、支撑科研结论,让仪器的价值远超“检测工具”本身。

如今,药学院构建起“开放共享-产教融合”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将单一检测工具升级为跨学科创新枢纽,串联起教学赋能、基础研究、药物开发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路。从平台搭建至今已授予发明专利6项,支撑9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发表SCI论文49篇,校内年服务用户达8000余人次,校外与海南慧谷药业、沈阳艾克塞乐等企业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开放共享模式,让这股“磁”力持续赋能药学创新,书写“共创、共享、共赢”的新篇章。


编辑:庞爱忠 宁玉梅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