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筑防线,生命零距离——贵大学子开创地震救灾创新方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0-04浏览次数:10

贵大新闻网讯(溪山融媒中心)近日,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智援未来” 学生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高性能地震勘探救援机器人,该机器人利用5G通讯技术对机器进行远程控制传输,以及边缘化计算机技术对机器人在进入灾区后使用深度相机和雷达所获取的2D与3D地图数据与人体红外信息进行保存或远程传输,为后续救援人员进入灾区提供数据支持,并能够与狭小区域的受困群众取得联系并输送水和食物等生命物资等。

攻克行业痛点,核心技术凸显差异化优势——当前市面上的地震勘探救援机器人普遍存在三大痛点:复杂废墟环境通过率低、生命探测易受干扰、续航能力难以满足长时间救援需求。该学生团队历时5年研发,通过多学科技术融合,实现了关键性能的跨越式提升:

生命地图绘制系统——通过构建灾区德三维模型,实现对生命的快速高效搜救。

使用激光雷达进行SLAM建图可获得机器人在环境下的二维地图以及使用深度相机来实现3D地图的建构并且通过深度相机客户可得到机器人的视觉信息。该深度相机上搭载了红外感应器,机器人在进入灾区后可实现红外传感以发现生命体征的有无。

复合动力单元系统——自主研发减震系统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自主研发的减震系统确保了机器人在高速行驶时的正常运行以及所搭载精密仪器的安全性。这种复合式动力系统的创新设计使得该机器人在穿越灾区时比传统的地面搜救机器人表现得更为出色。构建了一个运动学模型,利用霍尔传感器在取电航资态信息,并探此计算出不同的姿态方程。

软体机械臂——当无法辨认探测到的生命信息是否属于人类时,使用软体机械进行确认。

地震后会产生许多狭小的空间,因为该空间的不稳定因素过多,救援人员无法直接进入且救援难度较大,可能错过最佳救援时间。因此在机器设计中加入了软体机械臂。该机械臂采用单节线性驱动方式,可以灵活变动方向与长度,且能实现对不同形状物体的抓取和转运。同时在软体机械臂顶端安装了摄像头,可以更加全面直观观测空间分布,为进一步的救援作准备。

目前,该机器人已与贵州曙光救援队达成合作关系,并已通过第三方性能测试,投入到了真正的抗震救灾战场上。“从图纸设计到实物落地,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每次想到这款机器人可能在未来拯救生命,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团体核心成员杨洲说。这支年轻的团队,用跨学科协作的智慧和坚持不懈努力,在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的道路上,书写了属于大学生的青春答卷。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