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故事】安晶晶:初来扎根心向民,未来奋进盼振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9-27浏览次数:10

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广大农村焕发崭新面貌的时代浪潮中,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推出“我的驻村故事”栏目,让我们跟随驻村干部坚实的脚步,走进这些温暖而动人的驻村故事,感受那份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炽热情怀。

个人简介:安晶晶,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理实验师,2025年5月派驻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瓦厂村任驻村工作队员。

贵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安晶晶)时间,总是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已经来这个小山村三个多月了。初来乍到时的陌生与忐忑,如今已被满心的责任与坚定所取代。三月虽短,却让我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厚重与深远,也让我深刻明白了什么叫“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责任,脚下有力量”。

一、走进村庄,直面现实的难与苦

我的驻点村位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全村共有2000余人,但常住人口仅1000余人,超过一半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全村国土面积约5.5平方公里,这里没有矿产资源,也难以发展工厂。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水资源的环保要求格外严格,任何一点污染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正因如此,村里曾尝试发展养猪产业,却因环保问题难以为继。

村民的生产生活几乎都是“各自为战”:种点水稻、玉米、辣椒、蔬菜,养几只鸡、鸭、鹅,零零散散,难成规模。青壮年外出务工成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留守老人和孩子只能靠微薄的土地收成维持生活。长期以来,这里的发展就像被按下了“慢速键”。站在村口,我常常想:面对这样一个“资源匮乏、产业薄弱”的村子,我能做些什么?

二、沉下身子,用脚步丈量民心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一步步走进群众。三个月里,我走访入户60余户,坐在农家院坝里与村民拉家常,听他们诉说生活中的困难与期盼。

看到果农的桃子丰收却无人问津,我心急如焚。于是利用工作群、朋友圈、同学群,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帮忙推销,累计销售额1.6万余元。每当看到一筐筐桃子顺利卖出,果农眼里闪烁的喜悦,让我觉得一切奔波都值。

我深知外出务工是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让村民们少花钱、多受益,我帮30余位村民申请了跨省务工交通补贴,还为20余人申请了外出务工稳岗补贴,减轻他们外出打工的经济压力。同时,我经常关注各类招聘信息,第一时间转发给有就业意愿但尚未就业的帮扶对象,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合适的岗位。此外,我还帮助20余户农户申请养殖和辣椒种植补贴,涵盖猪、牛、羊、鸡鸭鹅等产业。每一次审批通过、资金到账,村民们都会告诉我“真的领到了”,那一刻,我感受到政策的温度和群众的信任。

除了发展增收,我还注重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三个月里,我成功调解了3起矛盾。记得有两户村民因为水稻灌溉沟渠的走向问题产生争执:一方认为沟渠占了自家田地,另一方坚持这是多年来约定俗成的水路,谁都不肯让步。为了弄清情况,我耐心听取双方的意见,又多次实地走访查看水渠走向,还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证。经过反复沟通协调,最终两家人达成一致,愿意共同维护沟渠使用。看到他们重新坐在一起商量农事,我心里长舒了一口气。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唯有“以心换心”。

三、埋头苦干,把责任扛在肩上

驻村干部的工作,既有看得见的成绩,也有数不清的琐碎。三个月来,我深知防返贫是底线任务,每月都要逐一核实上级下发的防贫预警信息,走家串户,完善厚厚的档案材料。

与此同时,我也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各类数据统计和摸排工作:诸如统计全村未成年人防溺水责任书签署情况,收集外出务工人员最新去向,核实已毕业未就业青年的情况并积极推荐就业渠道,登记18—55岁青壮年男性的务工地和联系方式,统计全村学生的就学情况等。每一项数据看似琐碎,却都是全面掌握村情民意、精准服务群众的重要基础。我心想:“这本厚厚的‘村情档案’,写下的不只是数字,而是老百姓的冷暖安危。”

此外,防溺水工作更是我时刻放在心上的责任。由于村里河渠众多,暑期孩子们下河玩水的风险较大,我三个月来已巡河20余次,反复排查重点水域,及时劝导未成年人切勿私自下河洗澡,并在沿河张贴醒目的警示标识,提醒家长时刻加强看护,同时在重点河段放置了救生圈、救生绳等应急设施,以备不时之需。每一次巡河,看似只是简单的脚步,却是守护孩子安全、守护一个个家庭幸福的实际行动。守住孩子们的安全,就是守住乡村的未来和希望。

四、凝聚合力,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在驻村的日子里,我也在思考: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怎样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今年暑假,机械工程学院10余名学生来到我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我带领学生们深入村庄,了解村里的产业、教育等基本情况,和村干部一起参与基层治理,走访入户,开展教育资助政策宣传、防电信诈骗和普法宣传。孩子们为村里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导,也帮着村民推销农产品,用他们的热情和行动,为村庄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此期间,我还线上发动在校师生群体积极参与县里举办的“村晚PK”直播拉票活动,为直播间引流助力,提升活动人气,从而间接扩大村里农产品的知名度。这些小小尝试让村里的产业发展多了一份信心,也让贵大力量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那一周,年轻的面孔与质朴的乡亲们在田间地头相遇,笑声与汗水交织。村民们说:“这些孩子真好,把党的政策讲得明明白白,还教我们的孩子做题。”看到青年学子们把课堂延伸到乡村,把所学知识和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我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干部坚守,也需要青年接力。

五、群众认可,是最珍贵的褒奖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三个月来,我感受到他们态度的变化:从最初的审慎观望,到如今的亲切熟络。村民们常常笑着说:“我们村的干部,真像自家人一样。”这句朴实的话语,是我驻村以来最珍贵的褒奖。

桃子卖出去了,补贴领到了,矛盾解决了,政策宣传到位了。看着村民们的笑容,我深知,驻村的点点滴滴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虽然这些改变微小,却像涓涓细流,正慢慢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六、青春无悔,把心留在这片土地

这三个月的驻村生活,让我从“不适应”到“扎根感”。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有无数默默的坚守与付出;这里没有鲜花与掌声,却有群众最真挚的谢意。这三个月,让我更加懂得了“为民”二字的厚重。

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这片喀斯特大地,把党的政策和温暖送进千家万户;用真心守护这方土地上的老人和孩子;用责任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无悔的青春印记。同时,我也会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不断探索,力争在完成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帮助村里寻找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尝试为集体经济注入更多活力,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更加持久的生机与希望。

因为我深知,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是我驻村故事里最真切的注脚。

编辑:庞爱忠

责编: 李旭锋

编审: 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