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故事】张洪滨:做驰骋在乌罗大山里的“蓬蒿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9-27浏览次数:10

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广大农村焕发崭新面貌的时代浪潮中,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推出“我的驻村故事”栏目,让我们跟随驻村干部坚实的脚步,走进这些温暖而动人的驻村故事,感受那份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炽热情怀。

个人简介:张洪滨,男,中共党员,山东博兴人,中国史专业博士,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专任教师,现为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新民村驻村第一书记。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服务于贵州省仁怀市基层乡镇,获“贵州优秀青年志愿者”“广东五星志愿者”“遵义市优秀志愿者”“仁怀市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等荣誉。2019年入职贵州大学,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获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三等奖1次。

贵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洪滨)八九月的初秋依然是骄阳似火,松桃乌罗的大坝上已经开始呈现出秋收的场景。作为“黔东粮仓”,乌罗的秋收关系着黔东人的口粮袋,至关重要。在乌罗镇,在新民村,由于年轻劳动力多在外省打工,因而能够活跃在稻田里的“打谷人”就显得特别紧缺。而为了不耽误收成,村中上了年纪的叔叔、伯伯、大爷、大娘也加入到秋收的队伍中。作为新民村的驻村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的队长,我与同事们更是责无旁贷,只要哪家打稻谷、收辣椒、收玉米缺人手,我们就能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走向田间地头,全身心投入到秋收的战场上。

采摘辣椒是秋收工作的第一道考验。为完成山地复耕任务,有效遏制耕地闲置、弃耕问题,新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联合数户村民,一起在山上的荒坡上耕种了八十余亩辣椒,并实现了丰产增收。八月的乌罗烈日当空,辣椒采摘进入了关键时节。但人手短缺、劳动力不足又成为当下最紧迫的难题。为不耽误农时,尽量减少农户的收成损耗,我主动加入到辣椒的采摘队伍中,与大家一起共享这秋收的喜悦。但采摘辣椒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因为辣椒是一种刺激性较强的果蔬类植物,如果长时间采摘会引起皮肤瘙痒等症状,十分难受。好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我逐渐适应了这项工作,并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越发强壮起来。

秋收时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收割稻谷。乌罗镇坝区开阔,稻田广布,仅岑司大坝区域就有近万亩的稻田,因而又被唤作“黔东粮仓”。新民村的麻阳街组毗邻G352国道,地势平缓,有着200余亩的水稻田。进入九月,烈日当空,天气依然炎热。每每走在路边,看到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的老农,我十分不舍,于是便会情不自禁地跑下田去,帮他们收割稻谷。正因如此,我与农户的鱼水关系逐渐建立,而村民对我的认可度也逐渐提升上来。

生活中,我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从不刷抖音,也不玩快手,因而也就不会刻意去为自己宣传。一些路过的村民主动向我打招呼,并嚷着要将我收割稻谷的场景拍摄下来,并传到抖音平台上,我连连表示感谢。

人工收割稻谷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尤其是要长时间不间断地挥动着镰刀,去不断重复着同样的工序。我的故乡在鲁北平原,依稀记得小时候家人们挥舞着镰刀收割小麦的场景。而此时此刻的我,手持镰刀向成熟的稻谷砍去,仿佛又回到了早年间北方老家麦收的时节。

近年来,新民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留在村中长年居住的村民又多为老弱幼小。因而每到播种或收获季节,就愁坏了村里的干部和家中的老人。由于年轻劳动力短缺,再加上搬迁到坝区的民户越来越多,导致了山上大片的山地无人耕种,弃耕现象也就越来越普遍了。但中央早已给出了明确指示,全国18亿亩的耕地红线绝不能掉,而中国人的饭碗也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山田大量弃耕该怎么办?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影响春耕和秋收,又该怎么办?这些难题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基层干部的心智和脑力。

为应对山田大量弃耕的问题,我主动邀请贵州大学驻乌罗工作队的成员,来到新民村考察。大家聚在一起,各抒己见,为明年的荒地复耕提前作出谋划。为弄清楚新民村下格枕组百亩荒田的土质状况和水源灌溉能力,我走访了周边的每一户人家,并邀请相关专家对农田的土壤肥力和水气条件进行监测、分析。通过持续的跟进努力,我基本摸清了荒田弃耕前的种植状况以及可利用的水资源规模。下一步,我准备筹措部分资金,引入相关农耕技术和农业机械等,对部分荒田山地进行复耕、试种。期待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编辑: 庞爱忠

责编: 李旭锋

编审: 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