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广大农村焕发崭新面貌的时代浪潮中,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推出“我的驻村故事”栏目,让我们跟随驻村干部坚实的脚步,走进这些温暖而动人的驻村故事,感受那份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炽热情怀。
个人简介:贺浪,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1994年8月,贵州黔西人。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农业硕士学位。现任贵州大学林学院实验中心实验师。2025年5月,经组织选派,担任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旗上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贵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贺浪)2025年5月底,我从一名贵州大学林学院的实验老师,成为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旗上村的一名驻村队员,我拉着行李箱,踏入村委会那不算平整的院坝,开始了我的两年驻村生活。
旗上村村委会是一座两层小楼,抬头映入眼帘的便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排红色大字。村支书周杰早已在门口等候,黝黑的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欢迎来到旗上村!以后我们就是并肩作战的兄弟啦!”
初到村里,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又充满挑战,村支书向我介绍村里面的情况:“旗上村有14个村民小组(其中有7个小组已搬迁),全村656户3112人,一般农户391户1770人,脱贫户234户1195人,监测户31户147人。省外务工1281人,省内县外务工241人,县内务工229人,就地从事农业生产175人,主要产业为烤烟、水稻、生姜种植,以做强烤烟为主导产业”。
从支书的介绍过程中,我大致了解到旗上村是个务工大村,近三分之二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童,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我深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于深入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
一、小涵的画:留守儿童的无声世界
六月的第一个周一,我开始走访旗上村的家家户户。在驻村第一书记陆昌梅的陪同下,我来到了村委会东头的梁奶奶家。低矮的平房前,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女孩正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画,见到生人,她急忙躲到奶奶身后。“这是我孙女小涵,母亲跑了,爸爸三年都没回来啦!”梁奶奶叹了口气,“孩子性格内向,在学校也不爱说话。”我蹲下身,看着地上的画——那是一幅一家三口手牵手的简笔画,线条稚嫩却充满渴望。小涵怯生生地看着我,眼神里有着超出年龄的忧郁。“画得真棒!”我由衷称赞道,小涵的脸上微微泛红。通过走访,我发现旗上村像小涵这样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他们大多由祖辈照顾,缺乏父母关爱,性格普遍内向。
回到村委会,我就在思考,如何帮助他们。坐在办公桌前,看着窗外嬉戏的孩子们,我忽然想到可以联系母校贵州大学林学院的学生们。在短短的一周内,不仅捐赠了文具,还有课外书籍,还手工制作了鼓励卡片,写上暖心寄语。研二学生冯铃鸿在卡片上写道:“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加油小朋友!”这份来自远方的关爱,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实用的学习用品,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二、溪山回响:坝坝会上的安全教育与梦想启蒙
七月的旗上村,晚风轻拂,蝉鸣阵阵。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院坝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坝坝会”正在举行。贵州大学林学院“三下乡”实践团的同学们用精心准备的节目,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融艺术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盛宴。
夜幕初垂,村民们扶老携幼齐聚村委会院坝。实践团成员以一曲深情的《鸿雁》拉开帷幕,悠扬的旋律在夜空中回荡,仿佛将草原的辽阔带到黔中山区。紧接着,《如愿》的婉转歌声响起,“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歌词中蕴含的美好祝愿,让不少村民眼中泛起泪光。
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当数《贵州大学校歌》合唱。“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激昂的旋律中,大学生们用歌声展现着贵大人的精神风貌。十岁的小梁听得入神,悄悄对妈妈说:“我以后也要考贵大!”
反诈情景剧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自编自导,用当地方言生动演绎“冒充公检法”和“网络刷单”两大常见骗局。“公安局”打来要求转账的电话、“刷单兼职”的高额回报诱惑,这些熟悉的套路被惟妙惟肖地重现。村民们在笑声中频频点头。
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方式,将枯燥的安全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文艺节目,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月光洒满院坝,歌声远去,但安全的种子已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这场别开生面的坝坝会,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下乡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三、大学梦:帮助小向跨越门槛
八月盛夏,高考成绩公布后,走访
帮助 准大学生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信息壁垒对农村学子的制约。许多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助学政策了解有限,甚至因为经济顾虑而放弃升学机会。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小向的困境后,我第一时间整理了国家大学生资助政策汇编,上门为他全家做了详细解读。国家助学贷款每年最高可贷20000元,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国家补贴;贵州省教育扶贫专项资助每生每年1000元;还有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多种资助渠道。我一边讲解一边用笔标注申请条件和流程。小向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国家有这么多好政策!”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重点帮助小向做了三方面规划:首先是经济规划,协助他申请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特殊困难大学生资助,这两项资助足以覆盖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其次是学业规划,为他推荐了专业必读书目和大学学习方法的资料,让他提前了解专业特点;最后是发展规划,我们讨论了加入学生会、参与科研项目、争取奖学金等发展路径,我特别建议他关注“三支一扶”等返乡政策,为将来建设家乡储备能力。
我还为小向准备了“大学生活锦囊”,里面有勤工俭学渠道、学习资源网站、应急联系方式等实用信息。当他踏上求学之路时,已经不再是那个迷茫焦虑的少年,而是带着清晰规划和坚定信心的准大学生。
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驻村工作不仅要解决眼前困难,更要为年轻人铺就长远发展之路。
时光飞逝,转眼已在旗上村驻村三个月。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熟悉每一条小路,留守儿童的笑容,大学新生的希望,这一点一滴的变化,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力量。我知道,还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很多工作要做,但我坚信:脚下的泥土越厚,心中的真情越深。
旗上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还很长,但我愿意与村民们一起,携手前行,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美好。因为我知道,每当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是在这面飘扬的旗帜上增添一抹鲜艳的红。
编辑:庞爱忠 尹梓熹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