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广大农村焕发崭新面貌的时代浪潮中,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推出“我的驻村故事”栏目,让我们跟随驻村干部坚实的脚步,走进这些温暖而动人的驻村故事,感受那份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炽热情怀。
【个人简介】向远林,男,1988年2月生,四川南充人,中共党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博士,现为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任教师、硕士生导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工党支部副书记。2023年5月-2025年6月任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镇陇塔村驻村第一书记。
贵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向远林)2023年初夏,我作为贵州大学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踏上了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镇陇塔村的土地。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窗外是层峦叠嶂的喀斯特地貌,零星分布的村寨仿佛被时光遗忘。作为一名城乡规划专业的工科生,我内心充满忐忑——在这个以“涉农”专业干部为主力的乡村振兴战场上,我这个“画图匠”到底能做什么?
“向书记是学城市规划的?那到咱们这山村怕是没什么用武之地啊。”村干部初见时的玩笑话,道出了我初来乍到的困境。
从“无用”到“融入”:基层工作的适应与转变
驻村伊始,我切实感受到了专业与现实的脱节。同事们讨论农作物种植、牲畜养殖,我插不上话;村民来找技术员咨询病虫害防治,我只能站在一旁。那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来错了地方。
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夜。村民老罗家的石头房因连日降雨出现了裂缝,全家急得团团转。我去查看时,凭借专业眼光判断是排水问题导致的地基松动。我连夜画了简单的排水改造示意图,带着村民挖沟渠、埋管道,两天时间就解决了问题。老罗握着我的手说:“向书记,你这读书人还真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件事点醒了我——乡村规划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技术。我懂技术,何愁无用武之地?从此,我从最基础的测量土地、协助村民办理房屋产权证、设计厕所改造厨房、修堡坎、挖沟渠等“小事”做起,逐渐找到了专业与基层工作的结合点。
我主动请缨协助施工方开展村里的通组公路建设,运用专业知识优化线路设计,为村里节省了十余万元建设资金;无偿帮助多户农户设计新建农房、改造猪圈、牛圈,既改善了环境卫生,又提高了养殖效率。
慢慢地,村民见到我会主动打招呼了:“向书记,帮我看看这个厕所怎么改更好用?”于是,我有了“厕所书记”的称号,而改厕、改圈,恰好就是“两清两改两治理”的主要内容。
专业赋能:乡村规划技术在基层生根发芽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
愈发 坚信城乡规划专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我们专业大半课程与乡村相关,只是需要找到与当地实际的结合点。陇塔村纳洋组有一片当地的传统建筑群,因年久失修,许多已被水泥砖房替代。作为研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专业人士,我心疼不已,这些不仅是建筑,更是活的文化遗产。我利用专业特长,对保存较好的部分民居进行测绘,建立数字档案,并带领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设计出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改造方案。
村民秦大爷家的石头房已倾斜严重,本来打算拆掉建平房。我带着测绘仪器前后去了他家五次,最终拿出一个既加固结构又保留原貌的设计方案。改造完成后,秦大爷高兴地说:“没想到老房子还能变得这么漂亮实用,比新盖的强多了!”
2023年底,我们得知县里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申报机会。我带领全体村干部,调研全村产业发展情况、乡村建设情况,并开会讨论、达成共识,决定选择本村纳洋组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连夜赶制申报材料,运用专业规划知识,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最终,我们成功申请到40万元专项资金,确定在纳洋组开展试点。
理想照进现实:纳洋组的美丽蜕变
资金到位后,真正的挑战才开始。如何用有限资金实现最大效益?如何让村民理解并支持改造工作?我发挥专业优势,制定了“规划引领、村民参与、渐进改善”的工作思路。
我们首先航拍、绘制了纳洋组全景立体现状情况,根据村民意愿和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规划图,挂在村口公示,让每个村民都能直观了解改造愿景。接着多次召开群众会,不是简单地宣讲方案,而是让大家提需求、说想法。“向书记,我们最需要的是农田沟渠”“路太窄了,消防车进不来”“晚上黑灯瞎火,老人小孩容易摔倒”……村民的意见被我一一记录,融入规划方案。
施工过程中,我成了“全能监工”——从道路拓宽到沟渠建设,从外立面改造到庭院景观小品设计,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那段时间,我白天在工地指导,晚上修改图纸,皮肤晒得黝黑,成了地道的“村里人”。
最难忘的是因建设议事广场引起的争议。有村民认为这是“面子工程”,不如把钱分给大家。我没有简单否定,而是组织村民到已完成改造的村寨参观。看到别村广场上老人聊天、孩子玩耍的热闹场景,大家的态度转变了。最终建成的广场成为纳洋组最受欢迎的地方,傍晚时分,村民们在这里跳广场舞、唱山歌,其乐融融。
经过半年改造,纳洋组焕然一新:水泥路、石板路连通家家户户,特色庭院错落有致,农田灌溉系统让水稻丰收有了保障,路灯照亮夜归人的路……更重要的是,村民的观念已发生改变,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主动维护环境卫生,参与村寨管理。
离别收获:认可与成长
驻村两年间,我的专业能力不仅服务了陇塔村,还辐射到更广范围。我多次受邀到贞丰县委党校为驻村干部和基层干部讲授乡村规划基础知识,帮助大家理解规划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参与北盘江大峡谷景区旅游规划调研,提出的“保护性开发”建议得到采纳。
2025年初夏,我的驻村工作即将结束。离任那天,村支书带领全体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为我送行。年轻的支书拿出一面锦旗,上面绣着“驻村好干部,群众贴心人”几个大字,让我感动不已。对我来说,能够获得村干部和村民们的认可,就是我驻村工作的最高荣誉!
“向书记,你刚来时我们还怀疑城市规划能在农村干啥,现在我们都懂了!谢谢你让纳洋变得这么美,让我们知道了老房子、老传统都是宝!”村民王大姐的话让我热泪盈眶。
车再次行驶在山路上,回头看逐渐远去的陇塔村,我感慨万千。两年驻村生活,让我真正理解了乡村规划的价值——它不是冰冷的图纸和数据,而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温度与情怀;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建房子、修路,而是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更是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们建立的深厚情谊和双向奔赴,一起奔向振兴之路!
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工作者,我将把陇塔村的经验带到更多地方,让专业技术在广袤乡村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规划力量”。道阻且长,但我坚信,只要脚踏实地、真情投入,每一份专业智慧都能在乡村找到用武之地,每一座村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
编辑:尹梓熹 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