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广大农村焕发崭新面貌的时代浪潮中,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推出“我的驻村故事”栏目,让我们跟随驻村干部坚实的脚步,走进这些温暖而动人的驻村故事,感受那份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炽热情怀。
【个人简介】王松,现任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办公室主任,曾任岩鱼村第一书记。
贵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松)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们这一批驻村干部已经顺利完成驻村工作,回到了学校岗位。驻村两年,我从一名对农村工作毫无概念的高校老师,成长为一位“走得两脚泥、写得一手字”的基层干部,驻村工作丰富了我的经历,陶冶了我的情操,接触到了很多学校里遇不到的人和事,很多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到危房改建通知,预感工作难度不小
“王书记,您的包保户蒙立诗家属于危房,必须限期拆除重建”。2023年8月,接到贞丰县永丰街道办的电话通知后,我顿感此项工作难度不小。因为蒙立诗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妻子早已离家多年,现在与儿子蒙路生一起生活,靠低保度日,他根本没有钱进行房屋修建。依靠农业农村局拨付的35000元建房补贴,仅能修建46平米左右的新房,显然不够他与儿子居住,所以要他同意拆除旧房肯定十分困难。因为我曾自掏腰包给他送过米和药,他对我态度还比较友善,所以劝说工作便落到了我头上。虽然预估工作难度很大,但是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再难也要把这个事情做成做好。
第一次上门劝说,效果不尽如人意
接到通知后的当天下午,我就与挂村领导、村支书、村调解员(也是村里项目的主要施工方)一起,到蒙立诗家进行危房改建的宣传。果不其然,蒙立诗听见政府只能给他修建40多平米的新房,头就摇成了拨浪鼓。听到如果要修更大的面积,必须自己出一部分资金后,直接表示不修了,补贴也不要。看着他居住的危房,我们实在是放心不下,但是蒙立诗态度很不配合,我们只能先打道回府,下次再来。
第四次上门劝说,同意改建新房
接下来的日子,我一有空,就拉上驻村队员、村干部、蒙立诗的亲属等一次次的上门劝说,宣传政策、分析利弊。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四次登门的时候,蒙立诗总算点头同意拆除危房,修建新房。我马上请测绘公司来给蒙立诗的宅基地进行测量,并组织召开了建房群众会,淳朴的村民对于蒙立诗能在政府资助下建设新房都表示高兴和支持,村干部也在积极为蒙立诗准备建房的相关材料,事情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宅基地审核未通过,事态又起波澜
正当我们以为可以按计划给蒙立诗修建新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国土局在审核蒙立诗建房材料时,认为蒙立诗的宅基地不属于建筑用地,不予审批。经了解,是在2018年和2021年,国土局两次派工作人员到岩鱼村办理农村宅基地相关手续,按当时政策农户的宅基地需要缴纳每平米12元的费用。蒙立诗没钱缴纳,当时明确向工作人员表示放弃宅基地,所以宅基地没有相关手续,不能进行建房。现在就只有一个办法,拆掉旧房,在原址上修建新房。
事态陷入僵局,多方劝说没有效果
所有前期工作全部白做,只有推倒重来,我们继续上门去劝说蒙立诗在旧址上建设新房。时间已进入9月,但是秋老虎余威仍在,顶着30多度的日头,我与驻村队员、村干部一起又多次来到蒙立诗家里,劝说其在原址上修建新房。但是这时蒙立诗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坚决不同意在旧址上修建新房。问及顾虑,也说不出所以然,但任你如何解释引导,就是三个字:不同意。我们试图侧面从蒙立诗的亲人处了解他的想法,也请他叔叔姐姐等人对其进行劝说,仍无进展。建房工作陷入了僵局,如何破冰?
多方领导上门劝说,街道书记一锤定音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雨季即将来临。看着蒙立诗四处漏风、摇摇欲坠的旧屋,安全隐患极大。听到工作遇阻,永丰街道党工委书记雷旭、办事处主任杨磊等街道的领导也亲自来到蒙立诗家里,听取他的诉求,想方设法解决困难。最后,雷书记拍板决定,只要蒙立诗同意拆除危房,修建新房,街道组织专业施工队负责建设,保证房屋质量和施工进程。施工期间村委会安排住宿,或者在旧屋旁搭救灾帐篷过渡。由于蒙立诗身体的原因,不需要他参与任何体力劳动,防止意外。在多方领导的关心和真心感召下,蒙立诗总算点头同意拆除危房,在原址上修建新房。
新房顺利建成,村民喜迁新居
蒙立诗同意以后,街道及村里马上紧锣密鼓地组织施工,在两个月的紧张施工后,一栋大方美观、结实牢固的平房在蒙立诗的旧房原址上顺利落成。蒙立诗住进了窗明几净的新房,没有了危房倒塌的危险,所有的努力看到了成效,村民和干部都露出了由衷地微笑。
编辑:尹梓熹 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